目标任务
■到2025年,全市完成60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45万人取得相应证书。
■全市持证人员总量在130万人以上,占从业人员的60%以上。其中,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5万人,占从业人员的40%以上;中高级技能人才总量达到7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80%以上。
■累计实现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
任务分解
■围绕重点行业和重点群体开展先进制造业技能提升行动、现代农业技能提升行动、现代服务业技能提升行动、高危行业安全技能提升行动、院校毕业生技能提升行动、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技能提升行动、已脱贫劳动力技能提升行动、下岗失业人员技能提升行动、退役军人技能提升行动、残疾人技能提升行动“十大技能提升行动”
■年培训12万人次,10万人取得证书。
“你咋找恁得劲的工作?”“咱有技术啊!”
“你哩工资咋比我多恁些?”“咱有证啊!”
怀揣技能,手上有证,脚下就有致富路。那么,技能怎么学?证书怎么拿?都有哪些奖励扶持政策?
12月28日上午,我市召开贯彻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动员部署会议,印发《许昌市贯彻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未来几年,要在全市大规模开展“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让更多劳动者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推动人民群众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增收。
到2025年,完成60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45万人取得相应证书;全市持证人员总量在130万人以上,占从业人员的60%以上;累计实现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方案》确定的目标如何实现?本文予以解读。
培训多少人?
应培尽培,人人持证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53.66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25.22%。其中,专业性技术人才仅17.3万人。
技能人才的相对短缺,直接导致了一个现象:“就业难”与“技工荒”问题并存,“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
问题咋解决?技能培训!通过“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让每一个愿意参加培训的适龄劳动力都能接受培训,让人人有技术、人人有活干、人人有收入。
对此,《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到2025年,完成60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45万人(含新增高技能人才15万人)取得相应证书。全市持证人员(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在130万人以上,占从业人员的60%以上。其中,技能人才(指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书、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人员)总量达到85万人,占从业人员的40%以上;中高级技能人才总量达到7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80%以上。累计实现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含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通过持证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同步。
到2035年,全民能力素质明显提升,从业人员基本实现“人人持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重点培训啥?
开展“十大技能提升行动”
结合我市产业需求,围绕重点行业和重点群体开展“十大技能提升行动”,年培训12万人次,10万人取得证书。
——先进制造业技能提升行动:坚持以工业为重,结合我市“633”工业发展体系和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根据企业需求精准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培训,年培训2万人次以上、1.7万人取得证书。
——现代农业技能提升行动:围绕农业现代化做好特色优势产业培训,聚焦特色农业开展短、平、快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电商销售等培训,年培训2万人次以上、1.6万人取得证书。
——现代服务业技能提升行动:培养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加大批零住餐、养老托育、医疗照护、网约配送、文化旅游等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年培训2万人次以上、1.7万人取得证书。
——高危行业安全技能提升行动:加大化工、煤矿、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等行业企业安全技能培训力度,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合格后上岗和特种作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年培训1万人次以上、0.8万人取得证书。
——院校毕业生技能提升行动:支持职业院校(含技师学院)、本科院校紧密结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加大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对毕业学年毕业生、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的技能培训力度,年培训2万人次以上、1.8万人取得证书。
——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技能提升行动:面向农村留守人员等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开展乡村振兴“整村推进”技能培训,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年培训2万人次以上、1.7万人取得证书。
——已脱贫劳动力技能提升行动:推进培训机构与已脱贫村结对帮扶合作,把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内脱贫劳动力及监测对象全部纳入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范围,力争做到应培尽培、愿培尽培,实现技能增收,年培训0.2万人次以上、0.15万人取得证书。
——下岗失业人员技能提升行动:开展针对性培训,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掌握新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年培训0.4万人次以上、0.3万人取得证书。
——退役军人技能提升行动:推行市场化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开展形式多样、载体多元、精准高效的退役军人技能培训,年培训0.2万人次以上、0.15万人取得证书。
——残疾人技能提升行动:结合残疾人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开展个性化、类别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以及沟通互动等方面的能力,年培训0.2万人次以上、0.1万人取得证书。
培训咋开展?
“真金白银”给予支持
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技能人才评价激励体系、技能人才就业创业支持体系、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职业培训评价信息管理体系。
——学技能,谁来培训?
企业是主体,职业院校是主阵地,社会培训机构是有效补充。
强力推动企业职工全员培训,支持企业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其中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培训。落实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提高至工资薪金总额8%的税收政策。
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落实“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职业院校学生完成规定课程或学分,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每年遴选60家以上机构,面向各类群体,开展以持证就业为目的的菜单式、项目制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拿证书,如何评价?
技能人员水平评价由政府认定改为实行社会化等级认定。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直接参加中级工评价,高等职业学校、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可参加高级工评价。
建立全市职业技能评价目录清单制度,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均可在清单内的机构免费参加评价。
按专项职业能力证书100元,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工200元、中级工240元、高级工280元、技师350元、高级技师380元的标准,给予机构评价补贴。
积极申报“中原技能大师”、“中原大工匠”、“中原技能大奖”和高技能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持续开展“许昌技能大奖”、“许昌大工匠”、“许昌市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巾帼建功标兵”和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评选工作;对新引进的高技能人才,按规定享受“许昌英才计划”奖补政策。
全日制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分别参照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在公务员招录、企事业单位招聘、应征入伍以及确定工资薪酬、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享受相关待遇。
“中华技能大奖”、世赛金牌获得者,可直接申报相应系列正高级职称;“中原技能大奖”、“中原技能大师”、“中原大工匠”和国赛金牌获得者、世赛获奖者,可直接申报相应系列副高级职称。
将世赛获奖者、国赛金牌获得者纳入事业单位招聘绿色通道,适用人才编制政策,按规定办理入编入岗手续。
——就业创业,有啥支持?
吸纳就业有补助,介绍就业有补贴,创业有贷款、奖补。
对年度内新吸纳持证人员稳定就业1年以上并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的中小微企业,每吸纳1人给予1000元一次性补助,累计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对介绍持证人员实现市内稳定就业半年以上并依法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主体,每成功介绍1人给予300元补贴。
每年发放3.6亿元以上创业担保贷款,开展创业培训1万人以上,支持0.3万人返乡下乡创业,带动1万人以上就业。
对获评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的,市财政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
——技能竞赛,怎么开展?
每两年举办一届许昌市职业技能大赛。
自2021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许昌市职业技能大赛。2025年年底前,各县(市、区)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
全市每年开展不少于10个职业(工种)竞赛、20场以上赛事活动,300名以上选手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信息管理,如何加强?
全面推广使用全省技能人才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将全市补贴性培训评价项目、机构纳入系统,实行实名制管理,建立劳动者职业培训评价电子档案。
全面推广使用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对有培训意愿、符合补贴条件的劳动者发放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既是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一项民生实事。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在许昌高起点开局、高质量推进、高水平完成。”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一系列措施实施落地,许昌更多劳动者必将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