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廷合 孙江锋 谭宜姝
夜静更深,黎明不远。守一盏灯,护一座城。
一顶帐篷,就是一个哨所。在禹州抗击疫情前线,无数“守夜人”坚守岗位。冬夜里,寒风中,单薄的口罩下,我们看不清他们的脸庞,却能看见一双双闪亮的眼眸。
他们的一线,就是你我的防线。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夜才更安宁。他们初心如磬、使命在肩,他们挺身而出、英勇奋战。他们是夜空中灿烂的星辰,让我们注目星辰,并致以深深的敬意!
送药志愿者
董州旭
44岁的董州旭是一名爱心志愿者,也是禹州融媒的记者。
疫情封城,很多居民无法取到“救命药”。1月13日,禹州融媒与许昌日报社、河南电视台《小莉帮忙》节目组联手开展“爱心接力”行动,至今已为230余名患者送去了急需药品,而董州旭正是此次爱心行动的送药人。
“每天能接到500多个电话,每个电话背后都是一个生命的希望。”董州旭说,“冬夜虽然漫长寒冷,但爱心却让城市温情四溢。作为一名媒体人,能够参与其中,感到特别有意义。”
农民工樊济粘
樊济粘是新乡封丘县人,2019年2月曾经带领14位村民星夜兼程赶到武汉雷神山参建。这次听说禹州要建一批隔离板房,他再次义无反顾,带着16位村民来到禹州隔离流调点参建。
“我们农民工就想出点儿力,为抗疫做点儿什么,相信只要大家都听指挥,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战胜疫情!”
爱心粥屋志愿者袁春娟
49岁的袁春娟是下岗女工,近几年经营着一间爱心粥屋。禹州封城后,她从自家楼上看到路口许昌援禹交警临时搭建的帐篷旁边,经常有几位执勤交警吃泡面、喝矿泉水,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她就开始骑着三轮车每晚给寒风中执勤的交警、特警送粥、茶叶蛋、馒头等,最多一天送过200多份。
“每晚送粥送到灯火通明、星光灿烂,心里挺踏实,只要疫情不退就一直送下去,这些逆行者来守护我们,我们也要呵护好他们。”袁春娟说。
禹州北站“守门人”司勇超
疫情之下,凌晨1时,车声、人声,以及寒风吹过的“呼呼”声,别样“热闹”让禹州北站与众不同。
“这个高速出口附近有一个消杀站点,在‘无缝对接’要求下, 进入禹州的生活物资、防疫物资都必须通过这里,因此值守任务也就更加繁重。”自1月3日赴禹州支援以来,长葛市公安局特警大队队员司勇超已经在此坚守了15天,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5个小时左右。“最难熬的是夜晚,耳朵冻得就像猫挠了一样。”司勇超说,“越是关键时候,越要坚守到底。等疫情结束后,我打算先喝一碗30元钱的羊肉汤,美美睡一觉,好好休息。”
急诊医生张瑞芳
张瑞芳是禹州市人民医院的急诊医生,记者采访她时,她要从17日8时值班到至18日8时。
18日2时,她和同事带着急救箱匆匆出发,这已是她本轮值班的第9趟出诊。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医院主要负责非封控区的医疗卫生保障,因此出诊次数比以前翻了一倍还多。”张瑞芳说,“看到整个城市陷入寂静,我和同事每天忙于接送、急救病人,心里有点儿失落。希望疫情快快过去,城市早日恢复以前的烟火气,禹州还是热闹好。”
交警王琳
许昌交警王琳42岁,女儿今年上高三,虽然到了考学最关键的时候,但支援禹州王琳没有丝毫犹豫。“没时间照顾孩子,只能靠她自己了。”王琳说。
以前熙熙攘攘的街道,现在空空荡荡。“疫情期间,我在路口执勤时遇到一位骑电动车的市民,在查验她的通行证和工作证时了解到,她是禹州市中医院的医生,已经14天没回过家了。我们互道保重,这种并肩作战的感觉,让冬夜不再那么寒冷。”
“我们站好每一班岗,守护好禹州这座城,请你们放心!”王琳坚定地说。
检查点登记员罗玉培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一个哲学上的终极命题,却成了罗玉培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作为禹州北站检查点的登记员,查验双码、测量体温、核查通行证明、进行车辆消杀……凛冽寒风中,来自禹州市卫生计生监督所的罗玉培与同事一丝不苟,认真为每辆通过的车辆、人员登记信息,确保不漏一车一人。
“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对全身进行消毒,毕竟接触的人太多了。”罗玉培说,“不管干哪个行业,都要承担起责任,疫情前也会上夜班,其实是一样的。现在封控之下,整个城市陷入了暂停,只希望能够像以前一样正常上下班,那感觉都可美。”
医学检验技术师王钰斐
四川绵阳距离河南禹州1150公里,这是33岁的王钰斐第一次到河南禹州。
王钰斐介绍,整个方舱实验室分为3个区域:1区是试剂准备区,负责检测试剂的配制;2区是样本制备区,负责加样、点样;3区是基因扩增区,负责上机扩增,出具检测结果。她所在的是3区,负责出具样本检测结果。
“作为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我感受到了禹州人民的同心协力和热情。疫情下,禹州实行了严格区域管控,我们刚到这里时,卡点工作人员指派专车接送我们到方舱实验室,当时就觉得作为医护人员,我很自豪。”
王钰斐说,虽然每天长时间待在方舱实验室狭小的空间里做核酸检测工作,但她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能让疫情早点儿结束。“疫情后,禹州恢复往日的繁华,那时候我们整个团队就可以满心欢喜回到自己家陪伴家人了!”
小区门卫赵红洲、苏字修
“顺顺当当渡过难关,这是我的愿望。”55岁的小区门卫苏字修说,他家就在几百米外的小区,尽管如此,疫情发生后,自己一次也没有回过家。“很多外地人都来支援禹州,我更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我身后有几千户居民,他们的安全由我守护。”
51岁的赵红洲住在锦绣东方小区,尽管如此,他也没有回过家。“儿子在北京工作,疫情刚发生时,我就给他打电话说今年别回来过年了,照顾自己,不要担心家里。”
赵红洲70多岁的母亲就住在附近。因为疫情,赵红洲已经半个月没去看过老母亲了。“今天晚上我还得电话联系给母亲买药,然后送过去。老太太在电话里还嘱咐我,安心工作,坚守岗位。”
他说,希望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渡过难关,以后的日子平平安安、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