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鼎烨 通讯员 万英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21年,市科技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持续实施“创新年”行动,不断提升平台功能,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源头创新强劲、主体活力迸发的良好科技创新局面已形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1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97家,实现三年倍增;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0.5亿元,较2020年的2.5亿元翻两番多;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1%,居全省第三位。
坚持创新驱动 打造“新引擎”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发展遇到困难,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许昌德通振动搅拌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昌德通)给出了答案——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许昌德通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充分利用自有创新团队、校企合作、科研院所等平台,加大科研力度,“死磕”硬核技术,一举解决了混凝土材料微观均匀难题,填补了全球混凝土搅拌行业的技术及设备空白。在疫情冲击下,该公司2021年销售收入逆势增长11.6%,业务拓展到全国三十多个省份。
许昌德通并不是个例。河南硅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焦炉煤气提取氢气合成硅烷气,自主研发的年产3600吨硅烷生产线,纯度高达99.9999%,占据国内市场份额60%以上,一举打破国外垄断,是全球第五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硅烷生产企业和国内唯一掌握规模化生产技术的企业。
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离不开长期坚持创新,更离不开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2021年,我市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以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引领,加快建设创新龙头企业和 “瞪羚”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体系。许昌智能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禹州市产业集聚区获批设立省级高新区;全市5家企业入选省级创新龙头企业,居全省第六位;6家企业入选省级“瞪羚”企业,居全省第三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6家,总数达297家,是“十二五”末64家的4.6倍;758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较2020年442家增长71%,居全省第四位;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11项,解决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获得省级奖补资金2260万元,获得资金数居全省第二位。
聚力招才引智 构建“强磁场”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自2016年4月我市出台实施“许昌英才计划”以来,市科技局闻令而行,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人才洼地”,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接踵而至。
我市先后引进了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一大批领军型、高层次人才来许昌创新创业,认定支持“许昌英才计划” 创新创业人才(团队)92个。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如何让人才充分发挥优势?搭建创新平台尤为重要。2021年,我市分别依托河南四达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新天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禹州市神垕镇孔家钧窑有限公司等新组建中原学者工作站3家;全年选派市、县两级科技特派员72名,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家,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要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保持领先,创新是关键;要做好创新发展大文章,强大的创新平台是支撑。”许昌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冀伟表示。
2021年,我市加快培育发展各类创新平台,许继集团有限公司获批建设河南省先进输变电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全市首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我市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西继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分别牵头建设河南省电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珍稀食用菌良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20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400家。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河南长葛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许昌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获批组建河南省科普基地,获批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形式搞合作。我市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组建国家阻燃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昌分中心,鑫金汇与中南大学共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万里交科与长安大学合作组建混凝土产业技术研究院。另外,我市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合作共建的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取得2项华为技术认证、2项发明专利,为人工智能完全国产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优化创新环境,当好“店小二”
“要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认真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冀伟说,科技创新,企业永远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
2021年,市科技局积极推进科技金融试点市建设,逐步改善科技型企业投融资环境,设立许昌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积极开展科技金融服务,通过省“科技贷”“科技保”业务服务企业,为我市35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放贷金额4.77亿元,居全省第三位。
2021年,市科技局积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办理外国人来许工作许可126项,为多家单位提供国际科技交流服务,完成外国高端专家引智项目12项,数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市登记技术合同236份,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0.5亿元,较2020年2.5亿元翻两番多。
深化万人助企产学研合作对接,深入开展技术项目合作。我市全年组织举办中科院技术对接交流活动22次,促成8家企业与中科院相关院所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约,全市已有73家企业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29个项目获得中科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与育成中心立项支持,获得资助资金2800万元,立项数和获得资金均居全省第一位。
唯有敢于创新的城市,才是充满希望的热土。
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供高效制度支撑,我市于今年1月1日实施的《许昌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旨在以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打造生态、厚植土壤,用务实可操作的政策法规手段,全面激发创新活力,为各类创新主体保驾护航,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许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2021年,作为一个时间节点已然止步,但未来的科技之路更宽更长。冀伟表示,2022年,我们将牢固树立“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的思想,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在奋力开创许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