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二版)
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深刻阐述中国的国际关系观:“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中国自古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在中国对外交往中,发展中国家历来处于基础性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
2021年11月29日,一则新闻引发广泛关注——
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将再向非方提供10亿剂新冠疫苗,其中6亿剂为无偿援助。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中国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正是为了确保疫苗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推动弥合“免疫鸿沟”。
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正确义利观凝练着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发展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丰富着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深刻内涵。
从正确义利观到真实亲诚对非工作方针,从中非合作论坛到中国-拉共体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国始终不忘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底色,永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是提出者、倡导者,更是推动者、践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作为国家主席先后出访41次,足迹遍及五大洲69国,在国内外主持和出席一系列重大多边外交活动,接待来华访问的国际政要数百位,引领中国同各国携手并进、合作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说:“走四方固然辛苦,但收获是‘朋友圈’越来越大。”
■携手开辟人类光明前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3年3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总书记就任国家主席后,首站出访俄罗斯,向世界提出重大理念——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重大课题的深邃思考,是对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给出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从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载入党章和宪法,到多次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之一,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2015年9月,纽约联合国总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两个“共同”,凝聚着全人类的最大公约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价值层面进一步深入,内涵愈发丰富。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元首外交定向把舵、砥砺前行——
双边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同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等国领导人深入沟通,凝聚共识,倡导中国同有关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
地区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大出访、主持重要主场外交活动场合,分别提出打造周边、亚洲、亚太、中国-东盟、上合组织、中国-中亚、中非、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
全球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倡议构建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卫生健康等命运共同体,得到各方积极呼应。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应者云集、各方共商共建共享——
2022年2月6日,北京,中国同阿根廷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
至此,同中国签署相关合作文件的国家增至148个。
“‘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受益。”
自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8年多时间,世界上已有超过2/3的国家同中国就此达成合作共识。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也是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断贡献智慧力量、展现大国担当——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推动二十国集团实现从短期政策向中长期政策转型,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
“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和投票权跃居第三位,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新时代中国已从全球金融体系的普通参与者,转变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变革的“发动机”。
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从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到《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一场场主场外交,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进程。
“让我们携起手来,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202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发出呼吁。
为民族复兴尽责、为人类进步担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将不断开创新局面、开辟新境界,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