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东雅
“我们常把动力车间当作全厂的‘心脏’,一旦‘心脏’出现问题,全厂都无法生产。维修班是‘心脏’守护神,却不像工厂其他人员那样有明显的业绩,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4月27日,记者在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动力车间维修班组采访时,该车间党支部书记、车间工会主席商宇如此评价维修班。前不久,该班组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动力车间维修班是一个集设备维修、技术攻关、技能传授和培训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团队,现有维修工30人,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28人。班组长王明和荣获许昌市劳模、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最美职工称号。维修班以创新为核心,以技能互动为方式,以项目课题研究与应用为载体,不断营造创新氛围和提升创新水平,为车间的优质、精益保供做好基础性工作。
2015年,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异地技改后,锅炉系统排放大量的高温冷凝水,这些高温冷凝水还需要自来水降温,造成大量浪费。王明和带领维修工刘涛、王怀业、陈冰等人开始研究如何减少浪费并且回收再利用。通过研究,他们提出了一系列设想。首先,用中水替代自来水降温的方案;其次,将高温冷凝水的热能收集起来,实现余热回收利用,降温后的冷凝水再回收利用于消防。
从2015年到2017年,他们分多个阶段开展研究,走遍了全厂800多米管道,通过一次次实地观察、一次次改进图纸,加上充分的思考和论证,终于研究出中水替代自来水的降温方案,将处理后的中水引入高温排放水降温池,成功实现了使用中水为高温锅炉排放水的降温,每天节约60多吨自来水;并研制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每年节约天然气约22万立方米,每年节约成本110多万元。
多年来,该班组形成了“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的工作机制,把日常维修作为钻研技术、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的阵地,并常态化组织开展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历练职工技术革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如果说动力车间是全厂的“心脏”,那么只有动力车间的空气压缩系统正常运行,才能保证“心脏”持续“跳动”。
厂里的SM250变频空压机在运行中多次出现电动机机头温度过高,压缩空气输出不稳定,主电动机烧毁的情况,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多万元,而且其他兄弟厂和空压机生产厂家也束手无策。2017年,维修班的张胜利、刘军伟、吴浩、闫新宇等人提出了“提高SM250变频空压机运行稳定性项目”,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开始技术攻关。
虽然空压机为变频,但是电动机为定频。他们经过仔细试验和现场论证,先后采取了四步措施。第一步,在电动机内部设置温度传感器,优化控制电路,使电动机高温时自动停机;第二步,去掉电动机自带散热风扇,外加一个风扇,达到快速散热;第三步,将电动机绕组耐高温等级由E级升级到H级;第四步,改善空压站运行环境。
四步措施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相当困难。制丝、卷包生产线一旦运行起来就24小时不间断。他们拿出方案后,首先在试验台上试验,试验好后到现场测试,而现场测试只能趁停产期间,别人下班的时候,他们抓紧时间测试。两年多的时间里,维修人员在试验台上一遍遍的改进方案,再到现场一遍遍地测试,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
该班组积极支撑工厂人才强企战略,成立“王明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将学习培训、技术攻关、师带徒等有机结合,带动广大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逐步为企业搭建起动力技能技术人才保障平台,强健高技能人才根基。
近年来,该维修班先后自主设计研发了空调器的滤筒清洗机、滤筒专用拆卸工具、蒸汽安全阀的防水击装置,加热法拆除冷却塔锈蚀风机项目,R1空调送风温湿度的精准控制、联合工房淋浴系统等,其中《降低动力车间空调设备综合能耗》获得国家质量协会优秀奖,《废气能热回收再利用研究与应用》获得许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解决生产技术问题200余个,申报技术革新100多项,技术创新10项,获得国家专利80余项;组织较大型技术培训36期以上,劳模课堂8期,受训职工400多人次。
“我们就像厂里动能设备的‘体检医生’,责任重大。虽然身处后勤保障岗位,但是解决安全隐患和技术难题,也使我们获得了成就感和自豪感。选择了这个岗位,就要干一行爱一行,当好‘幕后英雄’。”王明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