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农机合作社 麦收唱“主角”

本报记者 武芳 通讯员 杜雯慧

小满已过,芒种将至。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襄城大地上金灿灿的小麦陆续成熟,饱满的麦穗随风摇曳,一派喜人景象。

5月27日,记者在双庙乡菜园刘村的麦田里看到,农民都在忙着备战“三夏”。种粮大户宋海洲的麦田里,20多辆农机整齐地排列着,像一个个整装待发的士兵,随时准备大干一场。

“我在双庙乡包了将近1500亩土地,收割是一项大任务,好在有农机合作社。我和社长联系后解决了所有问题,他们的办事效率非常高,一两天就把全部机器调配好,今天准时开到地里。他们服务热情,我非常满意,这1500亩地都交给他们!”虽然1500亩小麦的收割量很大,但宋海洲气定神闲。

随着宋海洲的目光,记者看到,收割机、拖拉机、搂草机、打捆机、叉车、运输车一字排开,保良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李晓军正穿梭在农机之间与农机手协调。

“为了迎接麦收,我们一早就开始检修这些机械,打油、更换零件,每一台都详细地检查、调试,确保不耽误农时。”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李晓军提高了音量。

据了解,保良农机合作社有4支配备齐全的作业队,共有30名专业农机手、16台收割机、20台拖拉机和两台大型打捆机,集耕、种、收、植保等服务于一体。

李晓军告诉记者:“合作社的农机都提前检修多遍了,农机手都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专业培训。大家对今年的机收减损技术培训非常感兴趣,铆足了劲儿要在今年的‘三夏’生产中大显身手。”

为高效完成“三夏”生产工作,襄城县在高速公路口及湛北乡设置两个跨区农机手接待站,为跨区作业农机手提供通行证、跨区作业证以及“三夏”爱心包。此外,襄城县还通过建立微信群等,将各乡镇农机修理网点的信息及时发布,为农机手搭建平台,以此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襄城县现有3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三夏’生产期间,除了这支强大的力量外,我们还制定了两个方案,提前联系好了600多台外地的联合收割机,估计6月1日左右会陆续到襄城,支援我们的‘三夏’生产。如果外地收割机来不了,我们将及时通过本地合作社联系收割机经纪人和个体户,组成一支预备队,随时了解各乡镇的进度,科学进行调度。”襄城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技术中心主任马军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