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许昌学院

科技“引擎”助推“校地共生”

本报讯(记者 松召峰 通讯员 杜根远 钟伟平)“学校既要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又要‘校地共生’服务地方,通过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在6月10日召开的科研工作会议上,许昌学院对本校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的理念作出了再明确。

近年来,许昌学院植根许昌沃土,强化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依托科研创新平台坚实基础,发挥科研创新团队人才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了“校地共生、城校融合”的新样板。

构筑一流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服务地方合力。加强省重点实验室、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原学者工作站等省级科研平台建设;围绕许昌市6个重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5个现代化产业链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共享实验室,搞好协同创新,全力联合攻关。

深化“校地共生”,提升科技创新社会服务能力。加强许昌市企业科技创新服务需求调查研究,积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坚持项目为王、成果导向,引导科技创新平台良性发展,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无缝对接。

提升科研人员创新能力,服务许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3名中原学者领衔的以中原英才计划为骨干的科技创新团队人才优势,实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赛马争先”,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如今,许昌学院正以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输出”,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添加发展的动力“引擎”。

(本报今日第四、五版对该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探索进行深度报道,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