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民生经济

坚持“工业兴市、制造业强市” 奋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许昌市牢固树立“工业兴市、制造业强市”理念,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工业的顶梁柱、压舱石作用更加稳固。二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2.7%,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到93.2%。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显示,许昌跻身百强榜单,居全国第90位、全省第四位。

通过对历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许昌工业经济可以用“大”“强”“全”“优”“好”“活”“聚”“转”等八个字概括。

(一)“大”,即工业体量大。我市工业经济经过多年的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增加值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为3655.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912.8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2%以上;工业用电量达97.8亿千瓦时,增长8.6%,居全省第八位。

(二)“强”,即产业实力强。以许继电气、森源电气为代表的电力装备企业,是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产业基地;以瑞贝卡为龙头的发制品产业,规模全球第一,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支柱;黄河集团的超硬材料及金刚石制品生产规模亚洲第一。另外,我市还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电梯、卫生陶瓷生产基地,长江以北最大的中小型农机生产基地、再生金属集散地;拥有从烟叶种植、复烤、切片、卷烟生产到烟草机械制造的烟草全产业链,是全国重要的烟草产业基地。禹州市的钧瓷产品,多次作为国礼享誉世界。

(三)“全”,即行业门类全。在国家公布的41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我市拥有37个分类。相对完整的行业分类是我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利条件,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优势,更是在疫情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有利因素。

(四)“优”,即产业和企业结构优。我市坚持制造业强市战略,工业的产业结构持续得到优化,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在93%以上。同时,我市坚决淘汰煤炭、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取而代之的是国家鼓励、支持的新兴产业。我市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6个新兴产业。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4.3%;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纳入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五)“好”,即营商环境好。我市开展了“万人助企”活动,获评2021年度河南省“万人助万企”活动优秀省辖市;深入贯彻落实“企业办好围墙内的事,政府办好围墙外的事”的理念,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收集企业反映问题458个,已办结442个,问题办结率达96.5%。良好的营商环境让百菲萨、振德医疗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成为许昌市的战略合作伙伴,不断有新的项目落地许昌,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活”,即民营经济充满活力。民营经济是许昌快速发展的重要“密码”,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市多次召开高规格的企业家座谈会,组织全市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外出考察学习,出台了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意见,充分激发了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80%,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90%以上,从业人员占全市就业总量的90%以上。全市民营企业有8万余家,1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企业入选河南省民营企业100强。

(七)“聚”,即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今年2月份,经省发改委批复,对全市产业集聚区进行了重新调整划分。目前,我市有9个集聚区,入驻企业共2658家,其中工业企业14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0家,从业人员接近30万人;培育形成了电力装备、节能环保两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发制品、煤化工、超硬材料、硅碳新材料、食品等多个产业集群规模超百亿,集聚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在65%以上,已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

(八)“转”,即工业转型成效显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转型发展工作,起步早、动作快,在河南省率先制定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许昌行动纲要》,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先进网络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许昌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文件。今年3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若干意见》,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企业851家,贯标企业91家;获评河南省智能工厂(车间)23家;纳入省级智能化改造的项目有139个,总投资200.6亿元;“上云企业”达到9122家,数量居全省第三位;对57家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其中,2个园区入选国家绿色园区,4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工厂,1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供应链企业,9个产品入选国家绿色设计产品,实现了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产业链企业全覆盖。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为此,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的要求,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真抓实干,积极顺应以变革、创新和融合为特征的制造业发展趋势,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大力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加快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市场主体活跃、双创要素集聚、综合实力雄厚的制造业强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闫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