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从露天戏台到群众文化广场,从花钱看戏到政府买单送戏下乡——

豫剧演员孙志成:“这是豫剧最好的时代!”

本报记者 李灏 张哲源 文/图

图为经典豫剧《五世请缨》演出现场。

许昌素有“戏曲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豫剧作为河南的地方剧种,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富有激情,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和贴近性,深受许昌广大群众喜爱。

50多岁的禹州市豫剧团业务副团长孙志成从艺已40多年,从露天戏台到群众文化广场,从花钱看戏到政府买单送戏下乡,从每年演出200多场到如今的500多场——他和同事们一起参与并见证了近十年豫剧的发展变化。

政府买单送戏下乡,群众在家门口过足戏瘾

8月8日9时,在禹州市苌庄镇党沟村群文剧场,伴随着紧促的锣鼓声,经典豫剧《五世请缨》正式开演。台下不时传来群众的叫好和鼓掌声。

从禹州市顺店镇骑电车赶来的张大爷和一众戏友,早早就占据了舞台靠前位置。“我们早上6点多都出发了!”张大爷兴奋地对记者说,“听说最近几天苌庄镇这边有豫剧团来演出,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结伴赶来看戏!”

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演员们凭借精湛的技艺、精致的道具和舞美、高水平的表演,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一份丰盛的豫剧大餐。台下乡亲们一个劲儿地鼓掌叫好!

当日7时,禹州市豫剧团的80多名演员就早早开始了准备。这是他们在党沟村七场“政府买单”演出中的第二场。“今天天气是真热,舞台上的温度少说也有36℃!”扮演佘太君的国家二级演员李雪梅对记者说,“在舞台上唱戏的时候,热得一直胸闷!但是看到舞台下面的观众,咬咬牙也要坚持把这场戏演下去。”

从路边搭台子唱戏到村村有舞台,演出场地更完善

演出当日,禹州市苌庄镇党沟村最高气温达37℃,为了让演员们更好地演出,剧团跟村里协调,临时调来了两台空调放在后台。“村里对咱的工作这么支持,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演好每一场戏。”开场前,剧团领导叮嘱大家,天气虽热但唱戏不可懈怠。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后台有空调。”“现在演出的条件比以前那可享福太多了。”……演出间隙,说起近年来的变化,演员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连日来,禹州市豫剧团在花石、苌庄等乡镇进行了多场演出,着实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过足了戏瘾。

54岁的孙志成已从艺40多年,谈起最近十年剧团演出的变化时,他兴奋地说:“现在的演出条件比以前强太多了。20世纪80年代,我们演出的条件很差,来山里演出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演出的道具装备都是大家自己背来的,演出的时候搭一个靠四根杆子支撑的简陋舞台。”

而今,村子里都修起了水泥路,交通十分方便。尤其是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非常重视,各村都陆续建有文化广场,下村演出不再停在马路上演出了。“村子里的文化广场上有舞台、有音响甚至灯光,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孙志成欣慰地说。

让群众乐享豫剧文化大餐

“以前每年也就是有200多场演出,现在我们下乡演出都是政府买单,今年我们有570场的演出任务。”孙志成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看好戏。”

禹州市豫剧团在设备上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从2008年开始,有关部门逐步给剧团配备了舞台车、大巴车、中巴车等车辆。各级政府还通过购买服务,不断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10年来,我看到了许昌豫剧的大发展,也看到了农村的新变化,这是豫剧最好的时代!”孙志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