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建安区召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成效”新闻发布会

本报讯(记者 张辉 通讯员 仝瑞音) 9月14日,建安区政府新闻办召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成效”新闻发布会,通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关情况。

据介绍,建安区目前有建档立卡脱贫村32个,建档立卡脱贫户10256户31843人,其中纳入监测对象1049户3011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建安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迈上新征程。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建安区谋划实施三个产业带,建成高标准农田77.4万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04家,建成现代农场930家、社区工厂131家,探索形成“村内建社区工厂、村外建现代农场”的产业发展路径,带动65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

在生态宜居方面,建安区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大力开展乡村清洁美化等专项行动,累计清理垃圾9万余吨,整治“四荒”957个、塘沟河流250余公里,种植果树32万余株;创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37个、市级示范村6个、示范乡镇4个、美丽小镇4个,“四美乡村”达标150多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区域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全覆盖。

为提升全区居民生活品质,建安区累计整合投入资金63122.8万元,实施产业扶贫等项目671个;为贫困户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就医结算18517人次,免费送药134918人次,救治大病贫困户3098人;资助建档立卡学生14202人次;实施危房改造2010户、“六改一增”2080户;为110个村进行饮水安全工程新建或改造提升;发放扶贫贷款5.45亿元,开展技能培训533人次,带动群众实现长效增收。

同时,建安区还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16个、实践站381个、实践基地11个,区级文化合作社1个、乡级文化合作社13个、村级文化合作社36个,在全区开展“四讲三说一家亲”活动3000余场,培树表彰“就业奋进之星”等先进典型110个,设立爱心超市67家,多措并举赋能乡村振兴,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此外,建安区还以38个中心村和13个镇区为支撑,建立农村社区党委51个,选派153名优秀干部下沉一线,构建社区和行政村两级组织扁平化管理体制机制;筹建杨水才干部学校,大力实施“党建六大红色工程”,深入推进无职党员“一编三定”工作法,有效推动组织和人才振兴。

“自2018年以来,建安区脱贫攻坚工作连续4年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稳居全市前列,并荣获‘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区’等称号。”建安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张芹说,下一步,建安区将以更大气力、更实举措带领全区人民向着乡村振兴、全面小康昂扬进发,让全区人民特别是贫困群众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会上,相关负责人还就组织落实文化扶贫与文化振兴等问题进行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