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喜迎二十大

环环相扣 链链生金

本报记者 武芳

优质煤炭,是襄城县最大的资源禀赋、先天优势之一。从平煤神马集团投资建设十三矿开始,襄城县现代工业由煤而生,却早已看不到煤,看到的是各种煤基化工产品。

日前,在许昌安彩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一块块切割整齐的原片玻璃被机械臂自动抓取到电动叉车机上,由工人运送至固定区域进行下一步深加工;

在河南平煤神马首山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一座座大型生产设施正常运转,整个厂区充满现代气息;

在河南首成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人紧张地作业。河南首成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针状焦、沥青、蒽油、工业萘、洗油等化工产品;

……

近年来,襄城县聚焦煤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碳基新材料、高纯硅材料、电子芯片、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从煤炭“黑色经济”到煤化工“循环经济”,再到硅碳新材料“绿色经济”的换道领跑,为襄城县转型发展集聚发展新动能。

今年4月11日,我省公布了“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第一批)”,全省共有15个产业集群入围。其中,许昌市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名列其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仅是迸发创新与活力的高地,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阵地。这些年来,襄城县抢抓平煤神马集团产业布局调整的重大机遇,不断加强与平煤神马集团的深度战略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

通过项目带动,大力推动向采煤炼焦之外的产业链延伸,累计投资超百亿元,建成了210万吨重介洗煤装置、7.63米大容积焦炉、20万吨二甲醚、10万吨甲醇等煤基化工基础产业项目,焦炭产量由32万吨增至300万吨,衍生出化工产品30多种,形成了由原煤入洗、中煤发电、化产回收、煤气综合利用、焦化副产品全部循环利用的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吃干榨净”煤炭价值。

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发展格局,精准定位主导产业,打造千亿级硅碳新材料产业发展集群,先后谋划并实施了首山热能、年产20万吨环己酮等重大项目,到2023年,将建成30GW太阳能电池片“超级工厂”,形成与中国尼龙城深度融合、错位发展的“豫西南工业长廊”。

紧盯新材料、新技术发展趋势,通过焦油深加工与碳素产业对接,氢气制硅烷与光伏及电子产业对接,将单一的煤焦化产业链延伸扩展到煤基尼龙、煤基电子、光伏新材料产业,从低端的煤炭一直延伸到了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领域,打造世界级高端煤基化工产业链。

此外,通过焦油深加工,衍生出了“煤焦油—煤沥青—针状焦—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煤焦油—煤沥青—中间相焦—电池负极材料—锂电池—储能电站”“焦炉煤气、粗苯—环己酮、环己醇—己内酰胺—尼龙产业”3条碳材料产业链。目前,总投资20多亿元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压型、焙烧、等静压等项目建成投产,被五部委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投资13亿元的针状焦项目已建成,打破美日等国家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高端针状焦市场空白。

通过高纯氢气合成高纯硅烷,打造了“硅烷—颗粒硅—单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电站”“硅烷—电子级(区熔级)多晶硅—晶圆片—半导体材料”“气凝胶—高温保温隔热板绝缘毡、弘暖纤及其他产品用”3条硅材料产业链。目前,3600吨高纯硅烷气项目建成运行,打破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电子级多晶硅项目扎实推进,区熔级多晶硅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环环相扣,链链生金。一个个流金淌银的产业链条,一个个活力四射的新兴产业,在襄城大地竞相迸发。目前,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已达到25.56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80亿元,入驻规上工业企业7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