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许昌英才计划”发布以来,我市引进认定 92 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1004 名高层次人才, 获得奖励扶持的人才(团队)项目实现营收约 32.47 亿元,获得科技成果 481 项——

发“求贤令”揽英才 “智”汇许昌更出彩

本报记者 胡晨 通讯员 付创胜 周凡荻

“医药研究项目需要经过长期的临床试验,具有很大的风险,最需要合作企业同心同力。‘黑马’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我在这里工作非常舒心。”近日,中科院天然兽用药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禹州市黑马药业首席研发经理梁剑平教授说。

在许昌,像梁剑平这样的高层次人才还有很多。

振兴的许昌,求贤若渴;发展的许昌,海纳百川。东汉末年,曹操雄踞许昌25年,先后三次发布《求贤令》,广揽天下英才,奠定曹魏基业。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营造了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

2016年4月,我市发布“许昌英才计划”,设立15亿元“许昌英才基金”,同时出台《许昌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工程实施办法(暂行)》等8个配套文件,与“许昌英才计划”相互衔接配套,共同构成了“1+8”人才新政体系,为引才、用才、留才做好了顶层设计。

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工作新需求,2019年11月,“许昌英才计划”2.0版政策体系发布,其中,1个总政策为《关于深入实施“许昌英才计划”助推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意见》,16个子政策是对总政策各项任务的进一步明确细化。

为持续增强许昌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今年9月14日,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命名首届许昌市优秀专家和优秀专家提名人选,发布“许昌英才计划”3.0版政策体系,揭牌成立许昌市人才集团,号召全市上下进一步树立敬才的导向、传递求才的决心、释放爱才的诚意、优化用才的环境,以“人才洼地”成就“创新高地”。

怎样才能精准引才,提升人才引进与产业需求的“融合度”?在引才过程中,我市围绕智能电力装备、新能源及网联汽车、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5G、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点新兴产业,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两大工程”;各县(市、区)围绕本地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出台了相应引才政策,构建了市县联动、上下贯通的引才政策体系。

择一城创业,考量的是宜业“硬条件”;选一城生活,中意的是宜居“软环境”。为此,我市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实施意见》,市级领导带头联系专家人才,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大力实施“万人助企联乡帮村”专项行动,市级领导分包联系重点企业,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铺路架桥;成立了许昌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在市政务服务大厅开设人才综合服务窗口,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就医通道、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待遇落实等“一站式”综合性服务。

为了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我市积极引进中科院、清华大学等20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许昌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技术转移机构等,加快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8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36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12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个。

引进一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催生一批高科技创新企业,崛起一个战略新兴产业。许昌德通振动搅拌技术有限公司引进长安大学冯忠绪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台混凝土振动搅拌机;首山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上海交通大学肖文德教授团队,成功研发了“年产3000吨硅烷”项目,实现了煤化工与新能源产业成功对接,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掌握规模化硅烷生产核心技术的企业……

“许昌英才计划”发布以来,我市先后引进认定92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1004名高层次人才,奖励扶持资金2.49亿元,全市人才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才政策产生的引才聚才效应不断凸显,为许昌高质量发展厚植了人才发展新优势、集聚创新发展新动能;“许昌英才计划”获得奖励扶持的人才(团队)项目已实现营收约 32.47亿元,贡献税收 2.29 亿元,实现就业 4269 人,获得科技成果481 项,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