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副所长文春峰——

挖掘新时代的“厚重许昌”

本报记者 张哲源 李灏 文/图

文春峰(中)与同事一起研究出土文物。

“你看,这里是夯土台,这里是中间的筑土,如果不是附近村民翻地起土出现了个小断崖,这里的痕迹很难被发现。” 9月23日,在建安区榆林乡三刘村的一片农田里,文春峰头顶烈日,面对土壁,用手铲快速刮落新土、划出土层分界线。他的鞋子上和衣服上沾满了泥土,如果不是衣服上“许昌考古”四个字,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个手脚麻利的本地农民。

今年44岁的文春峰现任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副所长。他扎根许昌田野,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已22年,见证了“厚重许昌”的蓬勃发展。

璀璨考古成果,见证厚重许昌

“作为夏都之源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咱们许昌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十分悠久。”文春峰介绍,从2000年参加考古工作以来,他从许昌市灞陵桥文物管理处到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见证了许昌文物保护工作从有到专、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也目睹了近年来所取得的重大考古成果。

瓦店遗址,位于禹州市火龙镇瓦店村,先后被纳入“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考古项目;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井“许昌人”遗址,位于建安区灵井镇,其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人类演化过程中人类化石的重要缺环,是研究中国现代人类起源的重要资料;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魏许都故城遗址,位于建安区张潘镇,是汉魏时期的古城遗址,汉魏许都故城原系西周时许国都城;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这些璀璨的文化成果见证了厚重许昌的历史传承!”文春峰说,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多年来自己很有幸参与了这些重大文物考古工作。

实施考古前置,推进文物保护

2016年,许昌市中心城区率先在全省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在抢救保护珍贵文物的同时,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文春峰说:“前置考古工作不仅有利于保护文物,还彻底解决了建设单位与考古单位之间的矛盾,极大提升了考古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

自2016年实施考古前置工作以来,我市共完成考古勘探项目260多个,发现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灰坑等680多处,考古发掘面积190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2100件。

发掘资源优势,擦亮文化名片

近年来,“文物热”风行,文博IP层出不穷,从“考古盲盒”脱销到三星堆文物“上新”成“顶流”,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文博类节目“圈粉”无数到“唐宫小姐姐”火遍全网和《只此青绿》惊艳刷屏……这么多年来,文春峰第一次感觉到考古也能变得这么火。

“在‘文物热’不断升温的当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展示和宣传推介,做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文春峰说,“我们考古工作者要以对许昌历史、人民和后代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做好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重要性,将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与发展优势,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许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