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喜迎二十大

让中国人餐桌上有更多“许昌粮”

沃野田畴绘新景

本报记者 武芳

初秋时节,漫步在许昌农村,农田宛如棋盘,村庄错落有致,街道宽敞整洁,大棚整齐划一,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散发着浓浓乡愁与乡韵。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沿着党中央指出的路径,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在许昌蓬勃开展。

在许昌奋进的十年征程中,粮食连年丰产丰收,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面貌更加靓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广大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是许昌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重要板块,要让中国人的餐桌上有更多的许昌粮,许昌责任重大。

我市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巩固提升产能。

“穗大粒饱,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麦收期间,襄城县种粮大户王克亮俯身麦田,摸着饱满的麦穗一脸喜悦,“今年俺种了170亩小麦,按亩产1200斤算,能收入10万块钱呢!”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举措。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和稳定粮食产能的重要载体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1.1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7.1万亩。

通过倾力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内农业耕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有效提升了农民科学种田技术水平,有力保障了粮食产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粮食种植面积由644万亩增加到670万亩,增加4%;粮食总产量由269.2万吨增加到289.7万吨,增加7.6%。

今年47岁的万子荣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2010年,他注册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有成员126名、拖拉机22台、收割机18台、自走式打药机6台、植保无人机5台、烘干机6台。

谈及近年来种地的变化,他概括为“增产增收、省时省力”。告别以往耕作繁重的体力劳动,化学除草、飞机打药、自动化灌溉、自动化收割……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全程机械化让他感受到种地比以前轻松了很多。

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之前的73.3%提高到91.52%,增加18.2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8.9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0.27个百分点。

十年来,我市病虫害测报由人工田间调查为主的方式,转变为利用自动虫情测报灯、高空灯等测报为主,实现了病虫信息自动采集、远程传送。

十年来,植保机械由以背负式喷雾器发展为电动喷雾器、车载式喷雾机等,作业效率与质量不断提高,全市专业化统防统治率在48%以上。

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脱贫攻坚

雷洞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村民雷六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以前的苦日子:“以前交通不方便,穷得没法提,村上男孩儿都招出去了,女孩儿都嫁得远了。”2014年雷洞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贫困户83户285人。

在2014年被评定为贫困村后,雷洞村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修了、水通了、电网改造了。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后,雷洞村开始依托紫云山风景区资源优势,以独有的“红石文化”为基础,“靠山吃山”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采摘等特色项目应运而生,不仅实现了2016年整村脱贫,还让群众享受到了绿色生态发展的红利。

雷洞村的变化只是我市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许昌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紧盯目标任务,持续抓重点、解难点、强弱项、提质量,举全市之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1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累计脱贫5.76万户18.5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4.41%降为零。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总攻”。想要啃下“硬骨头”,就必须一刻也不能停,一天也不能误。

近年来,我市脱贫攻坚工作重视程度之高、政策举措之实、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1.55亿元,分批实施3399个扶贫项目。其中,基础设施类1347个、公共服务类208个、产业发展类1671个、金融扶贫类27个以及其他类项目146个。

此外,我市坚持把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统筹运用产业、就业、金融、消费、资产收益等举措,促进贫困群众多增收稳增收。全市培育带贫主体155家,打造旅游扶贫精品线路5条,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54个,带动贫困户19530人增收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去年以来,我市将持续巩固拓展前期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严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保持财政投入稳定、帮扶关系稳定、帮扶政策稳定,不断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夯实长效稳定脱贫基础。

2021年,全市安排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总规模56488万元,较上年增加7434万元,增幅15.15%,对接项目383个。

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

乡村振兴

高高水道杨,沟壑加山梁。建安区水道杨村过去因岗地而贫穷落后,如今却成了产业兴旺、瓜果飘香的特色村落。在河南水道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记者看到17座规范化标准大棚整齐划一,小番茄挂满青翠的藤蔓,伴着阳光,“红、黄、绿”交相辉映,生机盎然,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交响曲。

近年来,我市乡村产业得到极大发展。长葛市佛耳湖镇等1镇5村获批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禹州市、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建安区等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长葛市石象镇、鄢陵县望田镇、建安区五女店镇、襄城县茨沟乡等4个乡镇获批农业农村部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创建单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我市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由2012年的745家增加到2022年的6198家,增加了近10倍;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由2012年的18家增加到2022年的46家,增加了1.5倍;全市家庭农场达到727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2家。

广大乡村,是农民群众的生活家园。良好环境,是农民群众的深情期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是重要任务。

2014年,我市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2018年以来,全市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021年11月27日,全市小城镇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攻坚行动会议召开,推动镇区人居环境“净起来、绿起来、靓起来、美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许昌接续推进镇村人居环境改善,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坚持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重点突破和综合整治相统筹,努力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累计创建“四美乡村”452个、省级“美丽小镇”6个、“五美庭院”近10万个。

——全域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保洁全覆盖,建立健全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分别以禹州市、建安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国家和省级试点为依托,开展生活垃圾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工作。2019年,许昌市被省政府表彰为“农村垃圾治理省级达标市”。

——梯次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推进城乡接合部、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等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5%,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

——坚持因村制宜、因户制宜,着力推广适合村庄特点的改厕模式,以整村推进为主要抓手,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2.3%。许昌市被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2019年度“农村厕所革命先进市”。

十年奋进,我市干部群众共同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大合唱”。新征程上,许昌儿女将砥砺前行,持续奋斗,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