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的许昌大地,在一眼望不到头的绿田中,阡陌纵横,路通渠连,笔直的田埂向远处延伸,玉米昂首挺拔、收获在即。
一个个玉米棒个头硕大,头顶一绺绺紫红色的玉米须飘若美髯,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微风拂过,绿浪翻滚,与村庄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夏耕美丽画卷。
“今年秋作物长势不错,又是一个丰收年!”种粮大户赵保献乐呵呵地说,“如今种粮是越种越有甜头了,国家政策好,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是之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呢。”
今年59岁的赵保献是建安区五女店镇南街村党支部书记,他承包了4260亩地,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认为自己种粮能够连续增产,有明显的优势。
“我流转的土地,基本都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要说这粮食连年增产,还多亏高标准农田项目发挥的作用。”赵保献告诉记者,这里土地平整、土壤肥沃,而且路、井、电、渠等配套设施完善,管理起来极其方便省心。
赵保献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之前都是小打小闹,转折发生在2014年,也就是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始实施,即“三权分置”——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农业机械方面投入了很多钱,承包的时间越长、规模越大,越稳定,收益越高。”赵保献说,进行连片种植,实行机械化作业,科学种田,产量、品质和效益都将大大提高,“三权分置”对我们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可以说是“及时雨”“定心丸”。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大规模进行土地流转,管理如何跟得上呢?“作为种粮大户要想在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现代化的设备进行科学种田。”赵保献说,国家要求全面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种粮大户,应该主动挑起肩头的责任。
在赵保献的家中,存放着各式各样的种粮“利器”:前端是一排利齿的收玉米机、张着“大嘴巴”的“雷沃谷神”大型收割机……仓库尽头,一个低温循环式大型谷物烘干机看起来就像是工厂里的大型加工机械,很是壮观。
“这一排模样看起来有点怪的大家伙是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过去一趟就是10多米宽,打起药来高效、快捷,省劲的很!现在我们打药还用上了无人机,儿子站在地头动动手指就把几千亩地的药给打了,而且可以24小时作业。一架无人机10分钟能作业20亩地,一台机器能抵得上100个工人同时作业。”赵保献自豪地说。
这些年,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农民的生活是越过越好,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再次让赵保献吃了一颗“定心丸”。
“原来总担心投入打水漂,现在政策好了,我这心就放肚子里了,能放手去干了。这不,这几年,光添置农业机械我就花了400多万元。”赵保献说。连片种植、集约化管理,赵保献与土地打交道这么多年,带领合作社的社员一起致富,腰包越来越鼓。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外,他还与人合伙种植了丹参、芋头等,提升种地效益。由于成绩突出,赵保献成为许昌市的种粮“明星”,先后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河南省种粮标兵。他创办的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015年,其种植的2000多亩小麦亩产600多公斤,仅夏粮收入就超过80万元。
“农民的生活依赖土地,农民生活质量提升也源于土地。乡村振兴战略透露出‘三农’新希望,给我们增强信心放手干,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上,实现增收致富。我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农业一定能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一定能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一定能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赵保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