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加快建设“生态强市” 注入发展绿色动能

职能部门访谈

——访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春香

本报记者 王利辉 通讯员 黄子龙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春香说,党的十八大以来,许昌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攻坚的决心和持续奋战的精神状态,突出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环境质量大幅改善,许昌天更蓝、水更绿、土更净、城乡更美丽了。

坚持高位推进,齐抓共管“大环保”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担任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统筹协调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地各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须”责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

坚持聚力攻坚,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人民群众生态获得感明显增强。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们攻坚克难,加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聚焦重点领域,强化环境治理,全市空气、水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十年来,空气质量大幅改善,2021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46%;PM10平均浓度为6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2.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在常规污染物中降幅最大,比2012年下降75%。十年来,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2016年以来,国控断面达标率连续6年保持100%,特别是清潩河,水质从2011年的劣Ⅴ类提升到目前的Ⅲ类,水质达标率从16.7%提高到100%,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年均浓度下降80%以上。十年来,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推进,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健全,在全省率先实施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并通过省级验收,未发生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事件,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在全市的不懈努力之下,“蓝天白云、碧水绕城”由“奢侈品”变为“日常品”,屡屡刷屏朋友圈,习近平总书记描述的“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美景在许昌已然实现。

坚持源头发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加快,引导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显著成效。我市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55项建设指标全面达成,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再生金属产业循环利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多元融合的“无废文化”传承模式、“无废经济”市场体系建设模式4项经验在全国推广,走出一条独具许昌特色的“无废之路”。绿色制造示范成效明显,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纳入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市A级、B级和绩效引领企业达到8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实现“四绿”全覆盖,绿色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坚持主动作为,环境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生态环保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制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健全了部门考核办法,进一步压实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责任,全市攻坚合力持续增强。

坚持服务大局,保障经济发展坚定有力,为企业优化环境氛围更加浓厚。生态环保领域57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行政许可事项承诺办结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40%左右。制定11条措施助力稳经济,生态环境多要素服务保障项目早落地。今年以来,依托“企业服务日”和“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解决企业环保难题,累计对941家企业开展政策宣讲及培训,收集、解决企业反馈问题104个,为我市企业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生态强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杨春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