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许昌首个无废公园看点多

受益者说

本报记者 王利辉

驱车沿市区天宝路向西,过灞陵河不远是新建的长春路。天宝路以北、玉龙街以南、长春路以西、灞陵路以东的区域就是我市首个无废公园。

站在魏都区无废公园东南角主入口,记者眼前出现了一面面玻璃景墙,“无废公园”4个绿色大字特别醒目。“这几面墙真有特色,上面镶嵌的是啤酒瓶!”近日,正在游玩的市民张庆辉边拍照边对妻子说。

无废公园中央是一个约4000平方米的下沉式广场,设有自行车喷泉等娱乐设施。喷泉可以根据骑行速度调节高度。广场四周则是一个全长210米的环形廊道,人们可以由东南角和西北角的台阶走上去欣赏全园美景。

公园的建设者巧妙地将废弃啤酒瓶、建筑垃圾、木材、石板等融入景观,看上去很有新意。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建设玻璃景墙的过程中,工人们要开好一个个孔,然后把玻璃瓶套在里面,最后用砂浆进行填充。

许昌是中原城市群首个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位于魏都区的无废公园,旨在在全社会开展“无废城市”宣传教育,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契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三三两两的行人游走其间,拍照留念,近距离观赏玻璃景墙。公园西北角,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的儿童发出快乐的笑声,享受着新公园带来的乐趣。

无废公园平面展现元素以圆形为主,结合空间营造和互动水景打造我市“无废城市”科普教育基地,可以让市民在游玩中体会生态环境发展理念、接受科普教育。

“没想到这里有粉黛乱子草!”家在无废公园附近的刘女士说,该公园虽然不大,但是景观很独特。“很多植物,我不认识。我通过手机识图软件才对它们有了进一步了解,长知识了!”

据了解,魏都区无废公园的植物以彩叶树种和多季节开花地被植物为主,中心区域以红榉为主景树,入口和主要景点处用丛生朴树、丛生紫薇点缀,周边用乌桕、广玉兰等树形优美的树种打造疏林景观,地被植物有五彩石竹、金鸡菊、粉黛乱子草、柳叶马鞭草,营造出“多姿多彩、四季有景”的绿化效果。

“玻璃景墙独具特色,脚踏喷泉、自行车喷泉等互动项目丰富、有趣。无废公园让游人在休闲娱乐中接受绿色发展和废物利用的熏陶。”市民张庆辉说,该项目已成为我市“无废城市”建设的亮点,能进一步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助推宜居许昌建设。

城市“双修”,环境不断改善

本报记者 王利辉

漫步于秋湖湿地,湖边、林中随处可见健身、休闲的身影,群众的生活品质、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行走在香山公园,树木常绿,小路蜿蜒,景色迷人,人们又多了一个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泛舟于护城河道,市民乘水上巴士可以轻松实现“一船游城河,坐赏两岸景”的愿望……

许昌地处中原之中,是“南花北移、北木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被誉为“中国花木之都”,花木面积逾90万亩。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项目带动”,围绕“园林绿化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市政设施、节能减排”六大方面,注重点线面结合、多植被搭配、节约型建设、特色化打造,形成了“绿满全城,清水绕城,古风新韵,景致秀美,个性鲜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格局。

水是城市的眼睛。为切实改善流域水质,打造良好水生态环境,我市依托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大力实施清潩河、饮马河、灞陵河等水系景观建设和鹿鸣湖、芙蓉湖、秋湖湿地等园林景观建设,使中心城区河湖水系绿化面积达到6500亩,其中园建面积1300亩,种植绿化苗木45万株,增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132亩,实现了“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水生态景观。

“治污为先、标本兼治”,我市先后投入10多亿元用于污水治理,累计截流排污口600余个,彻底消除了城市黑臭水体,构建起“城水共生、绿廊穿插、绿叶环绕、邻水相依、花城相伴”的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我市高度重视城市“双修”工作,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昔日“雨天污水肆虐,晴日秽气远播”的垃圾山,如今变身成为花木葱茏、四季宜人的“香山公园”。

我市还累计投资1.79亿元,实施了“两高”(京广高铁和京港澳高速公路)生态廊道建设,形成了一条绵延30公里的生态长廊,新添绿地8420亩,“两高”周边林木覆盖率由原来的27.06%提高至82.25%,城市面貌大大改善,城市生态特色进一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