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鄢陵县教体局

书写教育“奋进之笔” 答好人民“关切之题”

鄢陵县委书记李东岭一行调研教育建设项目。

鄢陵县人民路小学校园足球成效显著。

科普宣传进校园,学生近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

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新操场建成投用。

鄢陵县海棠路小学俯瞰。

本报记者 罗校远 崔天祥 通讯员 郑冰峰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

站立于教育浪潮之巅,鄢陵县教体系统在党建领航下坚守育人初心,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于“双减”行动中见举措、见实效,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时光总是向前,奋斗永不停歇。新的阶段,鄢陵教育该如何书写教育改革的“奋进之笔”,答好鄢陵人民的“关切之题”呢?

鄢陵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长山说:“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全县教育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实干之帆,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党建引领 夯基铸魂 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鄢陵教育而言,这个“火车头”就是党的建设。近年来,鄢陵县教体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工作的新成效,点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让党旗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

组织是战斗的堡垒。鄢陵县教体系统坚持把党建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健全学校党组织,按程序不断推进党总支、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指导,实现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全覆盖,为党建引领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鄢陵县教体系统聚焦理论学习,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坚持强化政治学习、法纪学习、业务学习,学出坚定信仰、学出绝对忠诚、学出使命担当,不断筑牢党员思想堡垒。

坚持党建带团建、队建。各学校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团(队)会等契机,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因校制宜,开展合唱、演讲、宣讲、征文等相关比赛及展演,涌现出诸如鄢陵县实验小学“开笔启蒙 点亮人生”启智礼、鄢陵县初级中学“喜迎国庆 礼赞祖国”书法比赛、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青春向党 强国有我”演讲比赛等亮点活动。

党旗之下,一系列特色党建活动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进一步擦亮鄢陵教育党建品牌——

“小课堂”扛起“大担当”,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融入课堂、融入课程、融入课改,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踏寻红色足迹、访寻英雄模范”活动中,师生们参观鄢陵县烈士陵园、拜访革命英雄等,沉浸式学习革命精神,听先辈缓缓回忆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在“专家讲理论、书记讲党课、师生讲故事”活动中,革命故事犹如清澈的泉水汩汩流淌,传递无穷的精神力量。

教育优先 匠心筑校

办学条件实现提档升级

教育,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民生幸福,一头连着国家民族的长远未来。

不论是承载着深厚历史的“鄢国”,还是如今奋起发展的“花都”,鄢陵县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从未改变。

近年来,鄢陵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大手笔谋划、大气魄投入、大力度推进,全力打造区域教育服务高地,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县委、县政府关心支持下,鄢陵县教体系统力求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一个家庭接受优质教育的心愿,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鄢陵县持续完善落实政府公共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始终对教育“留足口子、优先拨付”,保证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021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拨款达8.4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19.63%。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鄢陵县实验学校操场建成投用,薄弱学校改造、教师周转房等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定标准。“教育是最大民生工程”得到最好诠释。

“新学校宽敞、漂亮,教学楼、运动场、餐厅啥都有,想到以后孙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么好的教育资源,心里高兴极了。”每每带着孙子经过鄢陵县海棠路小学,附近居民贺建楼总是充满期待。2021年,占地面积40589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的鄢陵县海棠路小学正式投入使用,可提供学位1650个。这正是鄢陵县匠心筑校的一个缩影。

除了以新修、改造等方式推进多所学校建设,鄢陵县教体局还加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实现从设施、资源到应用的数字化,提升师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习能力。

最美的环境在校园,最好的建筑在校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美丽校园,成为装点鄢陵最美的风景。

深化改革 不断创新

打好改革发展“主动仗”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蕴含希望的种子,希望的叠加就是创造幸福的力量。时间长河奔腾不息,见证了鄢陵县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蝶变。

变化的背后,彰显的是变革的力量。鄢陵县教体局始终以发展的眼光办教育,致力于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新生态,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与期待。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鄢陵县教体局向校外培训机构“亮剑”,定期向社会公布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和“黑名单”,规范培训活动;作业负担“减”下去让教学质量“增”上来,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部分学校学生实现100%参与。“双减”并非一减了之,推动了教育观念、教育体系、育人方式、教育评价、校外培训、家校社协同等多方面变革。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鄢陵县城区采取“名校+新校”“名校+薄弱校”模式,农村采取“城区优质学校+农村学校”“镇中心学校+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模式,成立教育集团34个,辐射学校95所。鄢陵县城区4个教育集团在招生、办学等方面统筹安排、统一调配,促进学校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效缓解了城区小学“择校热”“大班额”现象,全面提升了教育质量。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鄢陵县教体局进一步探索、完善教师“县管校聘”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县管”层面改革的规定动作,对接人事、编办、财政部门共同理顺教师调动的办理程序,落实好乡村教师政策待遇,实行岗随人走,进一步打破教师流动障碍;建立完善校长任职、选拔、管理、考核等机制,在24所学校开展校长职级认定;不断创新教师招聘方式,探索实施考核招聘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补充一线教师。

一所所学校的成长变化,一张张孩子的幸福笑脸,恰如一面面镜子,映射出鄢陵县教育在新时代焕发的生机与活力,也映照着鄢陵向许昌教育高地迈进的坚实脚步。

鄢陵,正以改革之力,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打造队伍 提高水平

挺起教育发展的脊梁

教师是教育之本,也是鄢陵教育发展的坚实力量。

在鄢陵县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牛淑芬的教材上,总是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笔记……她对教育的热爱,体现在日常教学的细节中。在鄢陵县,一位位优秀的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守护着那小小的三尺讲台,期望自己做一泓水,静待桃李满园。

德者,师之本也。近年来,鄢陵县教体局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以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师德评议考核制度、开展相关活动等方面为核心,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并建立师德负面清单制度和师德不良记录台账,严明从教纪律,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涌现出了一批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先进典型。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鄢陵县教体局切实抓好国家、市、区、校四级培训,科学制定规划和阶段计划,增强培训效果:面向全区中小学搭建学习平台,加强了“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建设,继续为名师队伍的作用发挥创造有利条件;强化教学教研和教师能力提升,通过常态化开展现场课、优质课、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以赛促教,推动教师分级分类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聚焦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通过网络学习、集体研课、课题引领、资源共享等持续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推动形成人人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名师队伍进一步完备,新聘教师、人才引进等举措为教师队伍注入了众多新鲜血液。中小学教师每年轮训一次,培养省级学术带头人17人、省级名师11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名校长5人、市级骨干教师58人;组建26个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带动广大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提升质量 不负期盼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教是手段,育是目的;教是过程,育是结果。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本质职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是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

鄢陵县教体局以少说多干、拼在当下、敢问未来的精神,牢牢抓住教育质量这一“生命线”,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初心,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均得到全面提升。

目前,全县学前教育完成151所普惠性幼儿园的认定,适龄幼儿入园率在95%以上;高中教育技术装备水平达到省定一类基本要求;创成市级精品学校3所、名校2所,素质教育示范校48所、规范化管理学校78所;职业教育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培养出一大批工匠人才。

三尺讲台成就千种人生,飞鸟与游鱼有各自的时空刻度。在鄢陵县,“不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各学校广泛开展文艺会演、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文体类、劳动类、阅读类、科技类等社团,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深耕细作,硕果累累。

2022年,全县高考一本上线872人,二本上线3208人,同比分别增长30.66%、24.26%,其中双一流、985、211院校录取157人,同比增长357%。中考600分以上成绩总人数再创新高,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全部达到或超过“两基”标准。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面对多轮疫情袭扰,鄢陵县教体系统团结一心、合力抗疫,各学校积极开展防护教育,实施网上教学,做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广大教职工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实,积极摸排登记来(返)鄢学生、家长健康情况,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尤其是积极筹建防疫集中隔离点,高质量完成集中隔离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凝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智慧和汗水,展现了教育战线的大局意识、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

回首来时路,轻舟已过万重山;展望新征程,风正潮平好扬帆。行进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好新时代教育强县”的新征程上,站在高质量发展的飞跃关口,鄢陵县教体系统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书育人过硬本领,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奏响鄢陵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相关链接

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 提升硬件设施 打造品质校园

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是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创建于1918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校区占地200亩,4.5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可容纳近5000人住宿,近9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是鄢陵县唯一的省一级食堂。在校生4620人,一线教师近360人,其中高级教师126人,省骨干教师37人,省名师12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

近年来,在鄢陵县委、县政府和县教体局的支持下,学校办学硬件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争取灾后重建资金550万元,用于水系管网和校园路面改造提升,解决学校积水问题;花费5万多元,改造大门外两侧路面;花费3万多元,打造校园围墙亮化工程;花费20多万元,改造地理园和生物园;花费10多万元,整修学生寝室。学校全新的操场已投入使用,105个教室全部安装了空调,现代化气息更加浓郁,科技、文化特色更加突出。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特色学校、国家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园林单位、许昌市中小学党建示范校、许昌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许昌市三八红旗集体、许昌市精品学校、许昌市文明校园标兵等荣誉称号。

目前,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已经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百年名校的教育品牌越擦越亮,为鄢陵的基础教育、社会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鄢陵县实验学校:

无私无悔无畏 筑牢抗疫防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鄢陵县有这样一所学校,它就像奔赴战场的勇士,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战斗姿态,向“疫”而战。它就是鄢陵县实验学校。

2022年1月,学校被鄢陵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疫情防控应急集中隔离点,安置援禹医护人员237人;2022年5月,被第二次确定为疫情防控应急集中隔离点,安置许昌电气职业学院、许昌高中、建安区三所高中师生224人;2022年8月,被第三次确定为疫情防控应急集中隔离点,安置返鄢密接、次密接人员223人。学校党支部带领全体教师不讲条件、无怨无悔,共计坚守44天。

尤其是第一次,隔离房间所需的水电、生活用品等,在上级部门和隔离点指挥部的组织协调及教职工的努力下,全部落实到位。在不到一周的时间,改造了350间寝室的水电,安装了350台壁挂空调,安装热水器10台,每个房间配足防疫物资和生活用品。后面的两次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也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难度。隔离点所有的物品都是老师们肩扛手抬运送上楼的,所有的房间都是老师们对照目录悉心布置的,所有的卫生都是老师们认真打扫及时清理的。

“我们的城市病了,我想为她出点力”“我是党员,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学校党员冲锋在前,干部职工勇敢“逆行”,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筑起坚实的抗疫防线,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鄢陵教育人的高尚情操。

鄢陵县只乐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

践行“四个统一” 走向“品牌之路”

为破解域内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近年来,鄢陵县以集团化办学促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满足了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望。改革浪潮中,鄢陵县只乐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表现优异。

鄢陵县只乐镇中心小学创建于1953年,是一所乡村名校。为优化教师流动,助推教育均衡,缓解大班额的压力,鄢陵县只乐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于2019年10月成立。

鄢陵县只乐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有中心小学本部、庄刘和沈寺3个校区,6级25个教学班,学生1253人,教职工65名。庄刘校区和沈寺校区是由乡村教学点改建,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学习研究能力差,教学质量不高。为实现三校区均衡发展,集团提出“四个统一”,即统一办学理念、统一师资调配、统一教育教学管理,统一人事和财务管理;“四个无差别”,即工作要求无差别、福利待遇无差别、教学设施无差别、教师与学生素养无差别;“四个共享”,即理念文化共享、管理制度共享、教育资源共享、质量保障共享。

教育集团成立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被许昌市教育局评为“素质教育示范校”,2021年、2022年连续荣获“许昌市市长教育质量奖”;连续6年被只乐镇人民政府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本版图片均由鄢陵县教体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