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奋力打造“城乡融合 共富共美”的许昌模式

(上接第一版)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动员和发挥民间资本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能动性。”

可以预见,推进先行试验区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对此,史根治表示,必须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近年来,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许昌在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全面发力,深化“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经验做法被国家发改委推广,“探索城乡融合新模式的许昌实践”入选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

“共同富裕,说到底就是要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史根治介绍,许昌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97万元、0.98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3.72万元、2.15万元,在中心城区形成了“15分钟休闲健身圈”“15分钟医疗卫生圈”“15分钟智慧阅读圈”“15分钟养老服务圈”“15分钟生鲜便利圈”,城市宜居度连年位居河南省第一。

“三农”是短板,更是潜力

实现共同富裕,农业不能拖后腿,农村不能掉队,农民不能缺席。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在史根治看来,不管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还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乡村振兴都是题中应有之义。“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比较突出,这既是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所在,也是潜力所在。必须坚持城乡融合理念,健全城乡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史根治表示。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史根治介绍,许昌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加强监测帮扶,及时发现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隐患;精准开展就业服务,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适时进行政策落实“回头看”,聚焦“三保障”、增收、兜底等方面,查短板、找弱项,确保真正惠及到户、到人。在河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中,许昌获得“好”等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畅通城乡要素循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史根治表示,许昌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加快建设乡村产业体系,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围绕延伸产业链,按照“扩规模重集聚、调结构提档次、延产业促融合”的思路,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0个。

围绕提升价值链,立足“花菜药烟”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

围绕打造供应链,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创建省级以上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个,淘宝镇村数量均居河南省第2位;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基本实现行政村快递直投服务全覆盖。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大抓手。据史根治介绍,近年来,许昌全域完成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新改建农村公路150.81公里,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饮水安全100%达标,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事业水平持续提升。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家底子”厚起来。史根治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一技在手,就业不愁。技能作为影响就业和收入的关键因素,有技能才能收入高。”

许昌市坚持把提高劳动者技能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技能培训优化就业结构,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就业,让更多群众获得中高等收入。据统计,今年以来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4.1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2.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农民工返乡创业9696人,实现了技能培训与就业增收的有机统一。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目标。我们把立足当下与着眼长远结合起来,把只争朝夕与久久为功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努力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史根治表示,许昌将发扬一届接着一届干的优良传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奋力打造“城乡融合、共富共美”的许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