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带领乡亲致富 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武芳 通讯员 张甜甜

11月9日,在位于襄城县湛北乡后聂村的襄城县鼎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内,该公司董事长王国志认真地在手机上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不自觉地念出声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会心的笑容在他脸上漾开。

王国志是襄城县湛北乡后聂村村民,也是一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2013年8月,回到家乡的王国志流转2300多亩土地发展肉牛养殖。“风险不大,可持续性强,还可以辐射带动小户养殖,我觉得这事能干,而且能干成。”王国志回忆起当时的情况。

同年9月,王国志成立了襄城县鼎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建设了一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场、一个蛋鸭养殖基地、一个水产养殖基地、两个蛋品加工车间。

在发展过程中,该公司将种植玉米作为肉牛、蛋鸭的喂养饲料,将肉牛、蛋鸭的粪便作为有机肥,以种植支撑养殖,以养殖带动加工,以加工稳定种植和养殖,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条。

如今,该公司已发展成为“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综合性企业,年盈利400多万元。该公司招聘村民为员工,每个员工平均每年增收约3万元;直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每年仅秸秆回收就能让当地群众增收300余万元。

在反复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后,王国志更坚定了走“种—养—加”一体化良性生态循环农业道路的决心。他定下了新目标:规划总投资1.2亿元,流转土地万亩以上,年存栏肉牛5000头,出栏肉牛8000头以上;养殖旱鸭30万只以上,鸭蛋加工厂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打造以肉牛、旱鸭养殖,蛋品加工及销售为主链条的现代农业群,建设成集高效种养、观光旅游、生态农牧循环于一体的新型农牧示范区;充分利用牛粪、鸭粪等废弃物,计划建设年生产有机肥20000吨的生产线一条;年消化秸秆60000吨,形成“种—养—加”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以种植支撑养殖,以养殖推进种植。

“新征程上,我会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多学习新的养殖和种植技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让自己更有底气、更有作为。”王国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