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高擎创新大旗 建设创新强市

——《许昌市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解读

魅力莲城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杨红卫 张辉 通讯员 赵晨

■该方案分为“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建设一流创新生态”4个方面14条改革举措,在全面承接省委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任务的基础上,找准我市创新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创造性提出差异化、自主性改革举措,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该方案的出台,是我市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1+6”政策体系中的“1”,“6”则是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项目管理、组建市人才集团、创新科技奖励、优化科研环境6个配套文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动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工作,全市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正有序推进。各地各部门按照《许昌市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要求,积极谋划、争相出彩,创新强市建设工作蓬勃开展。

作为全市创新发展的“规划图”,市委改革办历经数月学习研讨、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数易其稿而成的《方案》,自印发之日起就备受人们关注。她是如何新鲜“出炉”的?涵盖哪些改革内容?描绘的发展“蓝图”怎样?……

■高位推动 论证充分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工作,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对制定和实施《许昌市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今年6月3日,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暨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明确提出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将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着力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会上对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260家单位给予1885万元奖励,进一步树立了坚定不移抓创新的鲜明导向。6月9日,市委书记史根治专题到市农业科学院、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许昌学院省重点实验室、许昌科技大市场等地开展调研,对创新平台建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人才培育引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6月23日,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召开会议,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创新发展的部署精神,专题研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强市、整合科技大市场资源、推进“智慧岛”建设等工作。

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指导,市委改革办成立起草小组,深入学习研讨,并召集组织、科技、金融、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召开3次研讨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特别是省委书记楼阳生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部署,做到省委精神融会贯通、改革任务弄懂吃透。深入调查研究,深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平台(主体)开展调研,全面梳理许昌创新发展现状,学习借鉴外地市先进做法,认真研究改革举措,提出制订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1+6”政策体系的建议。充分征求意见,《方案》初稿形成后,先后2次印发市直部门征求意见,在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其间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对《方案》涉及的重大改革举措进行研讨,真正做到论证充分,让政策经得起考验。

■举措务实 激发活力

《方案》分为“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建设一流创新生态”4个方面14条改革举措,在全面承接省委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任务的基础上,找准我市创新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创造性提出差异化、自主性改革举措,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在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方面,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专门实施方案,确定到2025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目标(即力争组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0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0家),明确3类研发机构建设任务及支持政策。特别是提出鼓励市农业科学院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探索建立许昌市科学院,培育政府主导的龙头型新型研发机构。

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面,升级许昌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明确科技项目6个类型,提出对接重大战略、产业和企业需求,每年发布一批“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需求、凝练一批应用型研究课题,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和我市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方面,制定目标任务自我加压,提出2024年实现研发活动全覆盖,较省定目标提前一年。立足我市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弱的现状,提出探索“龙头企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龙头企业为中小微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提供支持。

在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方面,着眼实现产业链“创新聚变”,部署组建以科技领军企业、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