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 通讯员 朱雅博
过去六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六年。六年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行权不懈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停步,出台一部部事关改革发展大局的地方性法规,监督一件件党委、人民关心关注的大事要事,制定一个个凝聚民心、汇聚力量的决议决定,任命一批批立场坚定、德才兼备的国家干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巨大政治优势得以充分彰显。
强化思想引领 扛稳政治责任
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开展人大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则。
全面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党组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实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党领导人大工作制度,不折不扣执行市委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完成市委交办的工作任务,不折不扣向市委报告重大事项,全力抓好中央、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落地见效,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全面完成市委交办的中心任务,主动服务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重点围绕郑许市域铁路建设、“万人助企联乡帮村”、重大产业专班专项以及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等开展工作。
推进地方立法 彰显许昌特色
高度关注城市建设管理,城乡规划、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文明行为促进、居民住宅区消防安全管理等4个条例先后落地实施,为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提供有效法治保障;着力优化人居环境,相继出台中心城区河湖水系保护、城市绿化、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等3个条例,推动城市品位持续提升;贴紧靠牢创新发展现实需要,专门出台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制定出台立法起草、立法协商、立法评估等6项工作制度;注重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专业优势,选聘34名专家学者担任立法顾问;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立法工作人员等400余人次开展立法专题培训;注重立法网络建设,新建立法研究基地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30个,畅通立法民意“直通车”。
坚持“小切口”立法,注重体现许昌特色,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所立之法符合市情、符合民意、符合全市发展需求;强化人大对立法事项、立法内容、立法进度方面的主导,对立法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加大提前介入力度;坚持开门立法,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共识,体现人民意志。
注重监督实效
服务中心大局
高度关注我市经济运行情况,紧紧盯住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听取审议计划、预算、国有资产管理、城乡融合发展、优化营商环境、金融部门服务实体经济、企业减税降费等方面的专项工作报告,督促完成约束性指标,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
连续六年围绕全市基础教育攻坚行动开展监督,积极破解“入学难”“大班额”“择校热”等关键性难题。聚焦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推动政府着力把15分钟“医疗圈、健身圈、便民圈、阅读圈”真正办成民心工程。密切关注食品安全、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等民生事项,重点围绕安全生产、生态环境改善、社区居家养老、就业创业等开展监督,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围绕“执行难”、行政审判、减刑假释、刑事执行检察、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检察等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认真审议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一体化处理建设情况,持续关注“六五”“七五”普法工作。首次听取市监委关于整治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专项报告,连续三年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纳入监督议题。积极配合上级人大开展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工作,对95部法律法规提出修改意见1090条。
科学转化党委决策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及时作出关于落实市八次党代会精神、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等方面的决议,推动全市重大发展战略顺利实施。依法作出推动郑许市域铁路工程许昌段项目建设的决定,连续开展跟踪问效,保证项目顺利运营。先后就散煤污染治理、“无废城市”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事项作出决议决定,持续改善生态质量,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围绕加快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出台相关决议,推动这一重大发展规划上升为省级战略。
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和依法任免相统一,致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全力支持监察体制改革,依法产生其组织机构和相关工作人员。适时成立社会建设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城乡融合发展委员会,我市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坚持强化政治标准,认真落实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供职发言、颁发任命书、宪法宣誓等相关制度。六年来,共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500人次,组织宪法宣誓377人次。指导县乡人大顺利完成换届选举,代表结构持续优化、代表素质稳步提升。
拓展履职平台
激发履职活力
市人大常委会严格落实代表“三联系”工作机制,班子成员走访联系各级人大代表620余人次。坚持推进代表参与常委会、专委会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各级代表列席常委会150余人次。开展“星级”人大代表联络站评选活动,推动建成代表联络站310个,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
持续做好各级人大代表培训工作,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五级人大代表共计1000余人次参加学习培训。强化代表履职正向引导,对61名优秀市人大代表进行表彰,激励全体代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
代表所提出的7项议案以及建议、批评和意见838件,办复率达100%,办理结果获得代表充分肯定。
组织代表围绕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中心城区河湖水系保护等开展专题调研,服务驻豫全国人大代表、驻许省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视察或异地视察,邀请代表积极参与河湖水系考评、营商环境监督、“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等活动,不断拓宽人大代表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途径。
人大代表“卫”人民
防控“疫”线显担当
紧扣“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市人大常委会迅速把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理、疫情防控工作纳入常委会议题,并就传染病防治法贯彻落实情况集中开展执法检查。在我市疫情最为吃紧的紧急关头,及时出台《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佩戴口罩和使用场所码的决定》,在病毒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之间筑起一道安全防线。坚持主动担当、靠前作为,常委会领导积极下沉各县(市、区)联系督导疫情防控,机关干部到社区一线值班值守,找出短板漏洞,科学精准施策,真正和广大群众拼在一起、干在一起。向代表发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倡议书和一封信,全市80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踊跃投身抗疫一线,主动捐款捐物,总价值达4394余万元,以实际行动展现出人大代表的大爱情怀和使命担当,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
回眸过去,备受鼓舞;展望未来,信心百倍。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在即,我们坚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新一届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定能够更好地肩负起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持续推动人大工作迈上新台阶,为许昌高质量发展贡献凝聚共识、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