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是根基;创新,是动力。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必然要求。2022年,襄城县纪委监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高质量监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上激发内生活力,擦亮监督底色,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实施“两项机制”
构建“协调协同”的监督执纪格局
“‘室组地’联动监督联合办案机制,破解了监督力量不足、衔接配合不畅、能力素质不强等短板问题。2022年,我们共处置问题线索606件,立案296件,党纪政务处分325人。”该县案件监督管理室主任赵培表示。
“室组地”联动监督联合办案机制依托6个协作区,采用统筹部署、协调联动的方式,及时、精准、有力执纪监督,确保底线常在、“后墙”坚固。
同时,该县纪委监委实施“室组地巡”贯通融合机制,坚持巡前信息通报、人员互派,巡中协作互助、线索研判,巡后整改监督、成果运用,统筹推进各类监督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有效解决了巡察力量不足、发现问题不精准、整改成效不明显等问题。
推进“两个联合”
做实“同心同向”的监督执纪保障
“办公室人少事多,一人负责几个岗位,加班加点还是忙不过来。”该县纪委监委办公室主任闫丁丁表示。办公室与机关党委联合办公后,做到了人员、资源深度整合,较好解决了机关后勤保障和人员不足、衔接不畅等问题,实现了党建引领与行政后勤服务的有机统一。
“宣传部新闻线索来源少,经常出现‘无米下炊’现象,有时干着急,就是没有素材。”该县纪委监委宣传部干部屈笑笑说。
党风政风监督室素有“小纪委”之称,与宣传部联合办公后,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发布监督检查动态,及时宣传工作中的经验、方法和措施,解决了工作、宣传“两张皮”的问题。
实现“两个覆盖”
织密“横向到边”的监督执纪网络
凡是设立机关党委的单位和部门,均应专设机关纪委,并配备纪委书记、副书记。该县纪委监委先行先试,在设立机关纪委的基础上,督促17个未设立机关纪委的县直单位党组织设立机关纪委。
同时,该县纪委监委借助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方案,在该开发区设立了纪工委和监察工委,派出了纪工委书记,强化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了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纪检监察体系,确保监督全覆盖、无盲区。
推动“两项实践”
延伸“纵向到底”的监督执纪链条
“我们有办公用房11间,专职人员5人,经费有保障,还配备了办案车辆,现在条件太好了,一定不负领导期望,坚决维护群众权益不受侵犯。”日前,该县茨沟乡纪委书记白晓杰拿到办案车辆钥匙后兴奋地说。
在基层基础建设中,该县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把试点延伸至村,选取4个乡镇8个行政村先行先试、同步推进。乡镇做到人员、经费、房间、外观“六有六统一”;行政村落实以案促改、警示教育等,全面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
“你看,村干部不仅公布了村里的收支、民生实事办理情况,还公布了每个人廉洁自律以及个人重大事项、房产和家庭收入情况,让我们明明白白监督。”1月14日,该县库庄镇黄桥社区的群众通过手机查看民生监督内容。
为解决基层监督力量薄弱、手段单一、效率不高等问题,该县健全完善民生监督平台功能,强化数字赋能、智慧监督,把村务、党务、财务等信息录入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监督,推动阳光公开走深走实,目前公示“三资”“三务”数据20656条次,处理投诉举报件17件,平台点击量达221万次。
转换“两种模式”
创新“随时能战”的监督执纪方式
“老乡,我们是县纪委监委的,你这一个月的困难救助金收到没有?……”1月12日,该县纪委监委派驻第十纪检监察组组长付民在库庄镇水坑陈村走访困难群众生活救助资金发放情况。
为加强常态化监督检查和疫情防控监督检查,该县探索实施了常态化督导“1+6+3”模式和疫情防控“6+N+1”模式。常态化督导“1+6+3”模式即成立1个综合协调小组、6个综合督导组、3个专项督导组,围绕日常监督进行监督检查;疫情防控“6+N+1”模式是成立6个外线督查组,N个一线督查组,1个追责问责组,对全县16个乡镇、重点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和追责问责;2022年,累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452条,编发通报65期,查处工作不力问题10起20人,党纪政务处分4人,组织处理16人。
“守正创新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执着坚守、务实推动、创新发展,让守正创新真正成为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襄城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方景昭表示。
(作者单位:襄城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