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1700多个日夜的坚守

——记市委党校驻襄城县汾陈镇宋堂村原第一书记崔战伟

崔战伟查看村民丰收的羊肚菌。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杨红卫 武芳

初春的阳光里,旧貌换新颜的襄城县汾城镇宋堂村,一条条水泥村道交错延伸,通向一个个农家小院。村外大棚里,各种蔬菜长势喜人、充满生机。

望着倾注着自己心血与汗水的一方水土,许昌市委党校副教授、图书资料室主任崔战伟回味着驻村以来的日日夜夜。2017年11月,他被市委组织部派往宋堂村,开始了“第一书记”的“赶考”之旅;今年1月,他正式结束6年的驻村生涯。

6年时间,1700多个日夜、10本民情日志,见证着崔战伟的驻村生涯,这里的人、这里的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崔战伟见证了宋堂村的变化,宋堂村也见证了他的成长和嬗变。

聚民心 强引擎

当好村民信赖的“主心骨”

村子要发展,乡村要振兴,党建引领是根本。

宋堂村,位于襄城县正北方20公里处,除了往南通向镇区,其余东西北三面同禹州市范坡镇相邻,原是“两不管”村庄,“脏乱”一度成为这个村庄的代名词。

驻村伊始,崔战伟领着村“两委”跑遍了宋堂村的每一家每一户,对全村所有情况了如指掌,掌握了第一手材料。

“这城里党校来的教授,能在咱们村守得住吗?”看着初来乍到的崔战伟,村民们有些疑虑。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崔战伟与村“两委”研究讨论,制定了3年“三步走”的发展计划:第一年打基础,抓党建凝聚人心;第二年上台阶,抓集体经济促致富;第三年见成效,建家庭农场奔小康。

“刚到任时,压力非常大,但作为第一书记,既然来了,就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办实事。”崔战伟对记者说。

“三步走”的发展计划定下后,崔战伟说干就干,按照“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落实基础制度,办好惠民实事”四项职责和12项工作任务,积极逐项稳步开展工作,很快得到了村里党员和群众的认可。

“阵地建设是建成服务型党组织的一个重要基础,我驻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宋堂村党建阵地建设。”崔战伟利用第一书记办公经费,为村委会购置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沙发等办公用品,积极协调资金对村委会大院进行美化,完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教室。

2018年,宋堂村“两委”班子换届,新“两委”成员年富力强,但缺乏基层党建经验。为尽快使新班子成长起来,崔战伟与“两委”干部深入谈心,赢得了他们的尊重、信任和支持。

此外,他带领大家制订了《宋堂村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方案》《宋堂村“一编三定”工作实施方案》,实行“两委”干部坐班制度和周一例会制度,村“两委”干部每天必须按时值班,为群众服务好,并做好值班记录。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崔战伟来之后,宋堂村组建了广场舞蹈队,开展评选表彰“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五美”庭院、“孝道之星”等活动,弘扬文明风尚;举办“爱在宋堂情暖重阳”为主题的九九重阳节关爱老人活动,让宋堂村子女明白“家有一老,胜有一宝”的生活道理。

抓党建和举办乡风文明活动,凝聚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力量,汇集了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干劲,彰显了宋堂村干群关系融洽和谐、努力奋斗的精神面貌,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你可别说,这一系列制度的实施和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的政策水平,大家更团结,干劲也更足了。”宋堂村党支部书记邵子峰说。

建大棚 谋发展

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

“集体空,没人听;集体有,跟着走。”

“宋堂村没产业、没资源,要发展村集体经济,只能从零开始,从实际出发,在土地上做文章——‘土里刨金’!”经过深入思考,崔战伟明确了村子的发展思路。

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崔战伟接触到了豆丹,发现豆丹养殖周期短、见效快。捕捉到商机后,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先后到江苏连云港、漯河等地考察豆丹养殖项目。

回来后,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大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周期短、效益好、市场广,适合在村里开展,就这样,宋堂村开始了豆丹养殖。

种金得有“金豆子”,启动资金从哪里来?这时,邵子峰说服家人,带头拿出4万元率先入股。村党支部书记动真格的,党员干部和热衷家乡发展的群众纷纷入股。

2019年春天,宋堂村13座耗资40多万元的豆丹养殖大棚被搭建了起来,以村党支部书记为法人代表的宋堂村豆丹养殖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然而缺乏养殖技术、没有养殖经验让宋堂村头年的豆丹养殖以失败告终。但是,崔战伟并没有放弃,他相信坚持就是胜利,第二年,他请来豆丹养殖专家进行全程技术指导,把控每一个细节。

付出终有回报,这一年,豆丹养殖成功了,并卖出了相当不错的价钱。2021年,宋堂村又推出“公司+农户”的养殖方式,公司提供虫卵供给、技术指导、成虫回收等服务,这样的一条龙服务模式深得群众认可,豆丹养殖在宋堂村推广开来,当年,宋堂村的村集体年收入达到30万元。

“宋堂村走到今天,产业确实是发展起来了,这里的豆丹养殖在全国范围来说,养殖技术是最好的,产量是最高的,群众、集体都得到了效益。”崔战伟说。

产业发展稳定了,但发展的心并没有稳定。邵子峰、崔战伟又在豆丹养殖的基础上,利用豆丹皮、豆丹蛾加工制成饲料,用来养豆丹鸡,延伸产业链条,将豆丹产业做到极致。

请愿书 红手印

村民联名挽留驻村第一书记

“听说崔书记来了,我专门来看看他,他驻村这几年给村里办了不少的好事儿、实事儿,3年前我们联名请他留任,如今又过了3年,他要回去工作了,真舍不得啊!”村民邵晓善说。

2019年,原本是崔战伟驻村生涯结束回到原单位的时间,也是宋堂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

“崔书记不能走!”为了留下这位好书记,宋堂村的村民联名上书上级党组织,恳求让崔战伟留任。

“看着按有村民们红手印的请愿书,我不禁热泪盈眶,因为这不仅是群众对我最高的褒奖,还是全村‘乡亲们’对我最真的情谊。再说当时‘三步走’才走了两步,我也有点心不甘,所以决定留下。”崔战伟说。

汾陈镇是烟叶大镇,利用传统烟叶种植优势,能不能壮大宋堂村的集体经济?

经过党建引领和乡风文明助推,宋堂村的人心齐了、心气儿足了,土地流转水到渠成。该村共有1480亩耕地,1200亩大块耕地被分成烟方、小麦方、红薯方,各400亩。3年,该村耕地可以轮作一遍,这既改善了土地质量,又提高了粮食产量。

“村集体流转了40亩耕地,由一名有烟叶种植经验的干部专门负责。每年仅种烟叶一项,村集体预计收入七八万元。”崔战伟说,土地轮作可得到打井、深耕、化肥、农药等相关政策扶持,镇政府对烟叶种植进行奖励能增加村集体收入。

崔战伟的辛劳与付出,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崔书记不是来‘镀金’的,是真心来为我们村做事的。”在脱贫群众邵闫珂的眼中,崔战伟这个戴着眼镜的教授不仅帮助她家脱了贫,还点亮了她人生的道路,“以后毕业了,我也要当个崔书记这样的人。”

邵闫珂今年大四了,父母由于身体不好,近两年相继去世了,家里还有个上了年纪的奶奶。在走访中得知情况后,崔战伟“第一时间”为她家申请了临时救助,并进一步加强了帮扶措施。

“平时我上学在外面,崔书记会不定时地到我家看看奶奶,为她送去生活必需品。崔书记为了我们家的事情跑前跑后,我真是太感谢他了。”邵闫珂说。

路灯改造、环境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打井、修路、修建烟叶炕房、豆丹养殖大棚等项目相继实施,宋堂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1年7月,崔战伟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第一书记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一种厚重的责任。有时我也会问自己,我做到什么了?宋堂村的变化是村‘两委’干部带领大家干出来的,我只不过在大家奔小康的征途上,刚好一路同行而已!而他们却给了我满满的信任和沉甸甸的荣誉。”面对荣誉,崔战伟将其归功于村“两委”干部和广大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