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强化政治监督 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经济提速

——《关于强化政治监督优化营商环境确保“心无旁骛抓发展 全力以赴拼经济”工作方案》解读

本报记者 王金伟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回升的提振之年。

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市纪委监委印发《关于强化政治监督优化营商环境确保“心无旁骛抓发展 全力以赴拼经济”工作方案》,围绕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聚焦干部作风建设,紧盯营商环境优化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强化监督,提升治理,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亲清政商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发展环境。

紧盯“五种情况”开展监督

紧盯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情况开展监督。重点监督相关职能部门是否站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高度,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省直单位、金融机构支持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政策、资金、项目等情况;全面把握我市现有产业状况及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做好争取政策、资金、项目等工作,因地制宜多引好项目、多上大项目。

紧盯各地各部门拼经济促发展工作推进情况开展监督。重点监督各地各部门是否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省一揽子政策措施及接续政策,省委、省政府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恢复向好系列政策措施;重点监督各县(市、区)是否围绕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年度增速目标制定出台有力措施;重点监督各县(市、区)是否坚持“二分之一”工作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重点监督各县(市、区)是否聚焦本地主导产业、开发区建设大力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壮大。

紧盯优化营商环境重大工作推进情况开展监督。围绕“放管服效”改革,重点监督“一件事一次办”“有诉即办”“交房即交证”和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审批事项免证可办等5件实事落实情况。围绕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10条措施落实情况,监督相关单位是否落实市委、市政府扶持本地企业发展的惠企政策、全力帮助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紧盯重要项目落地投产和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开展监督。重点监督项目前期手续办理阶段是否存在推诿阻塞、故意拖延等情况,施工准备阶段是否存在临时用水、用电、道路通行迟迟不能保障等情况,项目投产进入生产阶段是否存在水、电、气、暖、污水、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等情况。信用体系建设方面,重点监督是否存在信用双公示数据迟报、瞒报问题;是否本单位(含所属单位)存在政务失信行为;是否严格按照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常态化归集共享信用信息等。

紧盯各地各部门和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情况开展监督。以各地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为重点,监督是否存在政治站位不高、表率作用发挥不好,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各自为营、彼此推诿、相互掣肘等制约和影响经济发展问题。以关键岗位、窗口单位和“一站式”审批为重点,监督是否存在“政商不纯”“吃拿卡要”“局长好见、科长难缠”等歪风邪气,是否存在工作得过且过、“表态”之后无“表现”、遇到难题上推下卸、守着条条框框办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拿不要也不办等“躺平”行为。综合运用党纪政务处分、组织处理等方式,让不“出彩”的干部“出丑”,决不让“躺平”干部“躺赢”。

打出“八个一”组合拳

组织开展一轮自查自纠。督促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综合运用对照检查、剖析整改、谈心谈话等措施,围绕工作作风、政务服务、执法监管等重点,对审批、执法、公共服务等方面损害或影响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开展自查自纠。

每季度晾晒一次争取上级支持成绩单。聚焦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等承担改革发展任务的重点单位,每季度对其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政策支持情况以及在全省排名情况进行通报。

开展一轮电视问政访谈。在电视台开设《优化营商环境我承诺》栏目,组织市直优化营商环境职能部门及其重点科室负责人参与问政访谈,让被问政单位对干部作风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公开作承诺、谈打算。

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作风评议。每季度对市直单位百家(暂定)内设机构、二级机构在服务态度、履职尽责、工作作风、勤政廉政等方面情况进行量化评议。排名倒数第四、第五位的,对当事人和所在单位分管领导提醒谈话;对排名后三位的当事人全市通报批评、停职检查,并对所在单位“一把手”和分管领导进行约谈;年度内累计两次排名后三位的,建议所在单位对其调整岗位、免职。

紧盯一批项目储备建设推进开展专项监督。市直职能单位、工作专班对一批重点项目签约、开工、投产情况进行专项监督,及时查处项目推进中的作风问题,开列问题清单,督促相关责任主体立行立改、对账销号,常态化、全方位对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跟踪问效,保障重点项目工程按时保质完成。

查处一批公职人员损害营商环境违纪违法案件。向社会公布“码上监督”二维码、“12388”举报电话、“办不成事”投诉窗口、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留言板等,畅通问题线索举报渠道。对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线索按程序及时分转、限期办结,重要问题线索采取直查直办、指定管辖、提级督办、交叉办案等方式,对损害营商环境的行为露头就打、绝不手软,典型案例公开曝光,持续强化“不敢”的震慑。

落实一批容错纠错事项。落实《许昌市纪委监委服务保障市委中心工作高质量推进实施办法》,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落实《许昌市容错事项事前备案办法》,积极推进营商环境领域容错事项事前备案。落实《许昌市纪检监察机关与公安机关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协作配合工作制度》等机制,打击一批诬告者,澄清一批受到失实举报的党员干部。

完善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制度机制。深化营商环境领域案件以案促改,督促案发单位深入查找政治意识、工作作风、责任担当、权力运行、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制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