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省乡村振兴局出台政策支持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

指导许昌申报、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

本报记者 武芳 通讯员 赵晨 马智科

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全面共富、共建共富、逐步共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共同富裕的最大底线。

近日,省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支持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防返贫监测帮扶、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建设、富民强村产业发展、创业就业增收、金融保险助力脱贫成果巩固和消费帮扶等6个方面细化了19条支持措施,为许昌市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助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历经多轮次调研论证、征求意见、分析研判后,省乡村振兴局最终形成了这些支持政策。可以说,这些措施每一条都是‘干货’,每一句对于许昌脱贫成果长效巩固提升都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将为我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提供有力支撑。”日前,在谈及《措施》时,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燕说。

——健全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市进一步筑牢防返贫致贫堤坝,打造‘护航舰’,护送脱贫不稳定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请问,你家中近期医疗开支有多少?孩子是否仍然在务工?”日前,建安区疾控防治中心派驻蒋李集镇刘王村第一书记郭广涛一边在农户家中询问“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情况,一边在防返贫动态监测排查表上填写数据。这是他走访的第13户,这样的排查基本上一个季度就要进行一次,就是为了及时掌握村里是否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农户。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胜利后,脱贫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受脱贫人口自身条件限制,脱贫后抵御风险的能力依然偏弱,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如果脱贫成果没有巩固住、拓展好,就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发展也无法得到长效保障。因此,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清醒认识,把抓好防返贫监测帮扶作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首要关口。

《措施》提出,依托省防返贫监测帮扶平台,加强对许昌市防返贫监测数据、乡村建设数据质量分析和问题研判,定期对监测户年度基础信息、乡村建设系统信息等数据质量进行反馈,进行专项指导。开展常态化预警,在全天候动态管理基础上,综合研判许昌市在全省、全国的位次和水平,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督促指导,提高工作质效。

“为了进一步巩固全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全区低收入群体的日常监测和帮扶工作,我们建立了‘三监测一报告’制度,重点做好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和刚性支出较大户日常监测,对以上重点群体实行周排查、月报告制度,真正实现风险发现在早、帮扶在早。”建安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以来,我市建立完善五项机制,着力在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上做文章。建立动态摸排机制,统筹各级帮扶力量,每月开展1次防返贫动态摸排;建立数据比对机制,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紧盯家庭人均纯收入等关键指标,做到数据一季度一比对、关键时期一月一比对;建立长效帮扶机制,逐户分析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和劳动能力情况,优先运用产业就业帮扶,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建立督导落实机制,综合运用周统计、半月通报、月调度等方式,定期通报防返贫监测工作;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应急调度、重要情况报告、工作通报等机制,补齐应急短板。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累计识别认定监测对象7048户20838人,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消除率为40%,全市未发生规模性返贫。

——加大财政衔接资金项目支持力度

“打好衔接资金‘组合拳’,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对已经脱贫的地区和群众‘扶上马送一程’。”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村里的主路由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感谢党的好政策!没有党的好政策,我们怎么能有这么好的水泥路?以前都是下雨天出门两腿泥,现在再也不怕雨雪天气了。”近日,襄城县范湖乡竹园村村民董国有高兴地说。

“2016年以来,我们累计投入21585.826万元帮扶资金,新建农村道路1996.6公里,覆盖15个乡镇347个村,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情况,出行更方便,村里发展产业也有了基础。”襄城县乡村振兴局的孙晓可指着历年项目台账说。

《措施》提出,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支持发展联农带农富农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就业创业类项目和县级乡村振兴规划相关项目,支持补齐必要的农村人居环境和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短板,支持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健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脱贫攻坚期间,我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27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558个,极大改善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了优势特色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市乡村振兴局规划评价科科长景文玉告诉记者,“巩固衔接期,我们将按照资金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要求,继续加大市县两级资金投入,稳步提高各级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持续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环节,为充分发挥财政衔接资金助推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我市严把项目“立项关”,通过实地调研、会议座谈、外出学习等方式,科学谋划项目库建设。针对年度项目实施,组织召开项目谋划汇报会,邀请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逐个点评项目可行性,确保产业项目谋得准、有效益、能落地。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6.21亿元,谋划实施145个产业项目,占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56.18%。

——坚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我市围绕长效增收,多渠道为贫困群众打造‘聚宝盆’,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让脱贫攻坚底色亮成色足。”

建安区河街乡双龙社区脱贫户刘海洋,通过“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贴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在河街乡从事乡村振兴信息系统管理工作,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2020年以来,禹州市顺店镇下毋村脱贫户毋校辉累计申请扶贫小额贷款13万元,不但自主发展羊肚菌种植,而且成立了禹州市绿之茵农业有限公司,带动100余人就业创业,成为村里当之无愧的“致富带头人。

类似的例子在我市还有很多。可以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人口持续长效增收是第一道关口。只有确保收入增加,才能保障稳定脱贫,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在千方百计促进脱贫人口长效增收方面,《措施》给予了一系列支持。

在发展富民强村产业方面,《措施》提出,持续扶持帮扶车间、帮带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载体建设,帮助许昌市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帮扶车间发展,帮助帮带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订单、销售等发展难题。

在推进创业就业增收方面,《措施》提出,指导县级制定政策,对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吸纳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达到一定比例或规模的,给予政策支持。鼓励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

在落实金融保险助力脱贫成果巩固方面,《措施》提出,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支持许昌市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涉农小额贷款财政贴息、风险担保等增信机制,探索扩大涉农贷款覆盖面,对有贷款意愿、符合贷款条件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应贷尽贷。

在消费帮扶方面,《措施》明确提出,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节庆展会,组织形式多样的农特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推介许昌市特色农产品。支持许昌市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指导禹州市、长葛市推进县域商业体系示范建设,鼓励襄城县、鄢陵县申报示范县,力争2025年许昌市所辖县(市、区)实现乡镇商贸中心全覆盖。

此外,为推动支持政策落实,省乡村振兴局将定期深入我市,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和暗访调研等形式开展调度,指导我市申报、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助力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抓紧抓实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为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提质提速提效贡献力量。”杨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