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导致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病毒依次为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病毒依次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
呼吸道病毒感染起病急骤,多在2到3天达到顶峰,病程一般为7到10天,部分患者病程可长达3周 ,多有季节性,可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或群聚性发病,多有发热 、咳嗽、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病情严重时也可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患者早期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还可以发现病毒特异度核酸或抗原、抗体水平升高。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者影像学可能无明显异常,病毒性肺炎典型影像学表现以多灶性或弥漫性病变沿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及胸膜下分布为特征。在呼吸道感染早期(尽可能在起病5天内,最好在起病2天内),采用基于PCR技术的快速检测,以检测可能的病原体核酸。
成人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一般与年龄、性别、季节及环境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人群普遍易感,健康成人感染呼吸道病毒后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多可自愈、预后良好。成人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发展为重症的高危因素包括:1.年龄≥65岁;2.男性;3.吸烟;4.患有至少1种慢性基础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免疫功能下降;5.体重过轻(BMI<18.5)或肥胖(BMI>30);6.妊娠期妇女;7.用药时间延迟。
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一般都具有自限性,如患者为上呼吸道感染且考虑可疑病原体为鼻病毒等,轻症者以缓解症状、支持治疗为主,可不予以抗病毒药物。对于症状严重、病程迁延、严重下呼吸道感染或属高危人群的患者,应根据最可能的致病病毒或予以经验性抗病毒治疗,但是目前缺少非传染性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后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于高危人群常见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建议予以利巴韦林抗病毒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一般在起病48小时之内或是首次就诊后给予,药物的使用时长一般根据药物的疗程确定,原则上不超过10天;不建议同时使用3种及以上的抗病毒药物。
一般而言,成人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的情况较少,如出现以下情况,应怀疑合并细菌感染或其他可能:发病伊始即表现为重症、连续抗病毒治疗3到5天后病情仍未见好转或短暂好转又恶化、实验室检验结果与单纯病毒感染不符或确诊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影像学结果提示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等。
呼吸道病毒感染多通过飞沫、密切接触等传播,管理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是防控传染病的三大关键措施。
高危、暴露易感人群在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或时间段应尽量做好个人防护,主动接种疫苗,进行适当的心理舒缓;医务工作者工作时应常规按照一级防护标准着装,注意手卫生;医务工作者暴露于传染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确诊人群时,应酌情按照二级或三级防护标准着装。(许昌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张素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