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2版: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观摩 暨万人助万企活动

古今辉映 出彩许昌

徐国志 摄

高文胜 摄

高文胜 摄

曹魏故都,三国名城,以“古”闻名,以“新”出彩。

许昌,是郑州都市圈“1+8”核心城市,现辖禹州市、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魏都区、建安区6个县(市、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3个功能区,总面积4979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人。

近年来,许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在《2022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位居全国第86位、全省第3位,连续3年宜居指数排名中原第一,被广大网友评选为河南“最美城市”。

历史文化悠久。许昌远古称许地、西周为许国、秦时置许县,素有“五都四乡”之称。一是“魏都”,三国时期,曹操雄据许昌25年,成就一代霸业,因此被称为“魏都”,是三国文化之乡。二是“花都”,花木种植面积近100万亩,是长江以北最大的花木种植和销售基地,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称,被评为中国花木之都,是中国蜡梅文化之乡。三是“钧都”,所辖禹州市是钧瓷发祥地,钧瓷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现在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是中国陶瓷文化之乡。四是“烟都”,是全国重要的烟草生产基地,有全国最完整的烟草产业链,是中国烟草文化之乡,被毛泽东主席称作“烟叶王国”。五是“药都”,所辖禹州市是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

交通区位优越。许昌地处“中原之中”,毗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距新郑国际机场50公里,距省会郑州80公里,京港澳、许广、郑栾、盐洛4条高速公路交汇许昌,107国道、京广铁路、京深高铁纵贯南北,311国道和三洋铁路横穿东西,京深、郑万、郑合高铁在许昌境内设许昌东、许昌北、禹州东、长葛北、鄢陵南5个站点,目前均已投入运营,新郑机场许昌航站楼建成投用,连接郑州地铁网、接入新郑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换乘中心的郑许市域铁路即将建成通车,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为一体的快捷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是中部乃至全国现代物流最便捷的地区之一。

产业特色鲜明。许昌是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三次产业比重为5.1∶52∶42.9,工业竞争力居全省第3位。目前,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00余家,已形成装备制造1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和再生金属及制品、发制品、煤化工、超硬材料及制品、纺织服装、医药、钧陶瓷等一批超百亿元产业集群,是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电梯生产基地、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全球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基地和发制品生产基地。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正在加快构建“633”工业体系,即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装备制造、烟草及食品、发制品3大优势主导产业,做优建材、化工、轻纺3大传统产业。

生态环境宜居。许昌拥有百万亩花木林海和110公里河湖水系,建成区绿地率36.7%、绿化覆盖率41.74%、人均公园面积16.07平方米,城市宜居度连年位居河南省第一位。近年来,许昌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中国十大养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森林城、卫生城等20余项“国字号”名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排名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发展活力充沛。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42万户、民营企业数量突破10万家,贡献了75%以上的税收收入、80%以上的GDP、9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90%以上的就业;境内外主板上市企业10家,居全省第3位。先后与德国、东盟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国务院批复,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落地许昌,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许郑欧”公铁联运国际班列开行,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24家,“上云”企业突破1万家,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居全省第3位。

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紧围绕“两个确保”,落细落实“十大战略”,坚持“解放思想、拉高标杆、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既一张蓝图绘到底,又与时俱进谋新篇,以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统揽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打造经济强市、创新强市、开放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全面开创许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许昌,一座活力与魅力兼具,古韵与新风并存,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城市,正从历史中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