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4版: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观摩 暨万人助万企活动

“项目为王” 擎起发展“四梁八柱”

——我市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3月1日上午,市委书记史根治(左一)在大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调研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 本报记者 牛书培 摄

市长刘涛(中)在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昌卷烟厂调研我市烟草产业链建设情况。 李旭光 摄

黄河鲲鹏产业园PC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牛书培 摄

许昌智能电梯产业链研发制造项目 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河南硅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厂区一景 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许昌安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光伏轻质基板生产线 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本报记者 胡晨

正在加紧推进的许昌市智能电梯产业链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将建设电梯零部件自动化加工基地、直梯智能制造基地等子项目,届时将成为中南地区电梯制造业核心区;

作为许昌千亿元级光伏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昌安彩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800万平方米光伏轻质基板项目已建成投产,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6亿元、利税1.14亿元;

总投资115亿元的襄城县新一代纳米硅基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正在进行厂房基础施工,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扭转我国芯片硅料依赖进口的“卡脖子”局面……

项目是增量之源、振兴之本,没有好项目、大项目支撑,就没有高质量发展。为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为统领,集中精力抓项目、促投资、增动能。各个项目你追我赶、竞相建设、加力推进,蓄势赋能许昌高质量发展。

抓重大项目建设,展示的是决心,提振的是信心,赢得的是未来。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366个市重点项目(含100个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281.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21.3%。

随着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一大批支撑作用明显、带动力强、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加力推进,许昌定能在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中谱写出彩篇章。

注重谋划招引 增添发展后劲

建设工地焊花飞溅、施工机械机声隆隆、运输车辆往来穿梭……阳春三月,鸟瞰许昌大地,一个个快速推进的重大项目激战正酣。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一个重大项目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重大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要擎起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离不开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先进产业的支撑,必须抓好好项目、大项目、新项目的谋划与招引。

1月28日,我市与全省同步举行第七期“三个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其中,“签约一批”项目35个,总投资256.5亿元;“开工一批”项目112个,总投资850.7亿元。

“‘三个一批’项目是许昌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改善民生的‘支撑点’、优化发展环境的‘助推器’。”市委书记史根治强调,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聚精会神抓项目、促投资、增动能,以高质量项目支撑许昌高质量发展。

与全省同步举行“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表明了许昌全力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决心信心。去年,我市共举行“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4次,列入省台账项目289个,总投资1597.4亿元。4次活动共“签约一批”项目90个,总投资716.5亿元;“开工一批”项目123个,总投资557.4亿元;“投产一批”项目76个,总投资323.6亿元,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用项目激活发展,用项目点燃全局”已成为许昌全市上下的共识。在持续做好项目谋划储备上,我市将常态化项目谋划储备工作作为重点项目考评机制重要指标,在积极谋划6个省“双百工程”的基础上,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计划,聚焦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和“五个强市”建设,谋划实施2023年市重点项目382个,总投资5146.3亿元,其中年度计划投资1830亿元。

在做好项目谋划工作的同时,我市还在项目招引上持续发力。3月14日至16日,市长刘涛率团赴京津冀地区开展招商考察活动,深入中国铝业集团、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修正中草药科技有限公司、京东集团等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围绕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康养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务实合作进行深度对接。

领导带队招商,仅是许昌扩大招商引资的一个缩影。此外,我市还建立招商引资周例会、周交办、月讲评等工作机制,制订招商引资月讲评考评办法,充分调动各县(市、区)的积极性;针对性开展产业链招商,组织小分队招商141批次,新增省外资金项目300余个,到位资金近600亿元,促成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光储新能源项目、南方电网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卡换电智能制造项目、隆基绿能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技改投资项目等重大项目先后开工落地。

禹州市河北冀中能源智慧化深加工项目、长葛市浙江龙辉汽车配件项目、鄢陵县北京汇源集团百万吨矿泉水生产项目、襄城县江苏天目先导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生产项目、建安区许昌跨境供应链外贸综合服务项目、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江苏跃腾智能配电装备研发制造项目……开春以来,我市项目合作签约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健全推进机制 加速项目落地

天道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建安区发制品产业园项目、许昌市PACK生产线及储能项目、许昌远东汽车传动系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等顺利开工建设,将持续形成一批新的有效投资;

百菲萨环保科技(河南)年处理11万吨电炉除尘灰项目、安彩新能科技年产4800万平方米光伏轻质基板项目、平煤隆基6GW四代PERC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许昌金萌新能源1GW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项目等陆续竣工投产,将成为许昌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基础设施项目打通地域发展脉络,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个个项目“落地开花”,离不开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

项目签约是基础,落地投产才是硬道理。如何推动签约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我市制定165条配套政策及81条接续措施,深入开展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建立14个专班支撑、29个部门参与的攻坚协调机制,将八大类项目纳入台账管理、每日调度,使能信热电、许禹供热长输管线、中心城区“汽改水”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得资本金支持,对稳定全市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创新实施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专班化推进,重点工作周交办、月讲评,重点项目建设周例会工作机制,高规格开展项目观摩活动,完善重点项目“月评估、季通报、年考核”考评体系和“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实施重点项目入库纳统联动机制,采取联审联批、承诺制、容缺办理等措施,形成一整套、一系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促进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建设,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工作中,我市还结合工作实际打造全流程、全要素、全生命周期重点项目建设管理服务平台,加快项目服务应用场景开发,在重点项目施工现场安装摄像头,定期抓拍项目施工进度,科学分析项目投资数据,推动项目建设全过程数字化转型。目前,我市有参与实时调度的省、市重点项目9个,峰值在线管理700个项目,真正实现重点项目监管“一览无余”、有效投资“一屏掌控”、服务管理“一网统管”。

如今的许昌到处是项目建设“大工地”“大场面”,各地呈现出竞相发展、击鼓奋进的强劲态势,形成了项目投资良性循环。

强化要素保障 凝聚攻坚合力

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环境好,投资商就到哪里。

“作为一家外来企业,我们能在这里扎根,得益于许昌良好的营商环境。”近日,在许昌裕同印刷包装有限公司高端包装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工地,该公司总经理加金良正在认真察看项目三期施工情况。谈起许昌的营商环境,他赞不绝口。

让企业放心投、让项目顺心建,无论项目大小,许昌一以贯之。

为全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推动资金、土地、配套等要素资源向重大项目倾斜,精准有效做好要素保障,加强协作配合,以全方位、全天候、全周期优质服务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督导服务机制健全。深入推进“万人助企联乡帮村”和“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建立双线嵌合、“四保”企业(项目)白名单制度,明确市领导分包项目任务,29位市级领导分包服务132个省、市重点项目;成立6个由二级巡视员带队的重大项目督导服务组,定期、不定期对9个县(市、区)省重点项目、“三个一批”项目、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等开展全覆盖督导服务,及时发现问题和项目单位诉求。

——联审联批保障有力。落实重大项目资源要素优先配置机制,对拟签约的意向项目和拟新开工的重大项目,靠前梳理建设用地、环境容量、能耗指标等及各项前期手续,优先进行预保障。去年,全市新建市重点项目涉及的前期手续当年11月已全部办结,其中我市承担的252个省重点项目审批事项已提前于当年10月全部完成。

——管理服务全覆盖。聚焦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达效等关键环节,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核查、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方式,重点对前期手续办理、建设进度、统计入库等情况进行督导,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加强重大项目排查,及时筛选出推进滞后、存在问题的项目,并将其列入重点调度项目范围,定期组织集中调度,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一流的营商环境还体现在健全完善“三单”管理工作机制上。通过实行市营商办交办、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催办、市纪委监委问责“三单”管理,提供企业开办“一网通、一窗办、一次成、一日结”服务,建立实施县域营商环境月排名工作机制,使行政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没有什么比塔吊高耸林立更能传递发展信心,没有什么比项目接踵落地更能激发经济活力。我们坚信,一个个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如同一根根坚实的桩基,必将支撑起许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