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5版: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观摩 暨万人助万企活动

“帮”到点子上 “助”到关键处

——许昌以“万人助企”活动助企业解困、为发展赋能

1月30日,市委书记史根治(右)在河南帷幄电气有限公司调研企业复工复产情况。 本报记者 牛书培 摄

市长刘涛(中)在河南福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调研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李旭光 摄

本报记者 付家宝

这是一份充满感动、提振信心的“成绩单”——

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2630名助企干部联系走访3512家企业,市、县两级“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办(以下简称活动办)累计收集办理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4153个,办结率100%(不含涉法涉诉类问题)。其中,2022年以来共收集和办结问题902个。

得益于“万人助企”活动的开展,目前,许昌电力装备、硅碳新材料等11个重点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完善,8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发展壮大,许昌智能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襄城县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获批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禹州市、长葛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名单……

省委书记楼阳生曾指出,“万人助万企”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从炎炎夏日到漫天风雪,全市助企干部深入工厂车间,变身政策“宣传员”、项目“代办员”、问题“协调员”。一场场宣讲会,让企业熟悉了国家惠企政策;一趟趟实地探访,摸清了企业的困难诉求;一次次来回奔波,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难题。

站位“高” 坚持高位推动 强化机制保障

许昌市坚持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企业服务工作周例会、项目建设周例会、招商引资周例会、月讲评通报等工作机制,落实“13710”“三单制”等工作机制。全市企业问题办理满意率达到99.8%,成为全省第一个与省“万人助万企”活动办信息化平台打通的地市。

助企工作千头万绪,如何高效统筹干事的人和要干的事,助企解难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为企纾困,制度先行。

许昌市坚持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落实每月10日、20日的助企“双十工作日”制度和交办单、催办单、问效建议单“三单制”办理制度,市级层面成立金融服务、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涉法涉诉四个由分管副市长负责的专项工作小组,分管市领导带领牵头承办单位进行研究解决。

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周交办工作会,分管市领导每周召开企业服务、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周例会,实行月讲评积分排名通报制度,对已办结问题实行“回头看”,组织企业填写问卷调查和企业填写问题办理评价单,切实提高“问题解决率”“企业满意度”。全市企业问题办理满意率达到99.8%

为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许昌对全市32名市级领导和2742名干部联系的3975家企业进行了动态调整,使助企力量进一步加强,“万人助企”活动更加充满活力;将省委提出的“八个深化”和市委提出的发展经济主要工作任务纳入《许昌市“万人助企”活动2022年工作方案》《许昌市“万人助企”活动考核评价工作方案》,以工作台账形式管理调度;充分利用企业服务工作周例会、项目建设周例会、招商引资周例会、月讲评通报等工作机制,落实“13710”“三单制”等工作机制。

此外,我市大力开发投用信息化平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完成登录注册工作,15个市直涉企部门发布政策113条,累计汇集涉企政策4万多条,成为全省第一个与省“万人助万企”活动办信息化平台打通的地市。

措施“实” 打好助企组合拳 分级分类解决问题

许昌实行“三办”联动,巩固双线嵌合,保障经济运行;采取“重大问题政府研判、复杂问题专班推进、个性问题一企一策”解决机制,打好助企“组合拳”。

用地空间不足、资金紧张、电力缺口大、用工短缺……企业遇到的一个个实际困难很可能就是一道道“生死关”。许昌在“万人助企”活动中,特别注重强化要素保障,让企业经营能安心、发展有信心。

电压大幅波动几秒钟,就可能造成生产线停机、原材料报废。为此,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旋风)董事长庞文龙一度急得团团转:“要是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扩产能的目标就难以实现。”黄河旋风是国内超硬材料行业领军企业,新上的“超大腔体智能化锻造压机合成钻石产业化”项目,将形成年产培育钻石72万克拉的生产能力。由于新项目对供电可靠性有超出国家标准的特殊需求,原有供电方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了解这一情况后,市活动办积极主动与省、市电力部门协调对接,着眼长远帮助企业破解发展瓶颈。如今,黄河旋风的专用变电站——110千伏“钻石”变电站投运,为企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企业无小事,点点滴滴暖人心。这只是许昌各级各部门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企业解难题,和企业共同谋发展的一个缩影。

许昌市采取“重大问题政府研判、复杂问题专班推进、个性问题一企一策”解决机制,打好助企“组合拳”,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重点、关键点问题。

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许昌市着眼全局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市活动办持续加强与市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运行调度机制指挥部办公室、市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指挥部办公室的工作联动,巩固双线嵌合工作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白名单”体系,获批省级“白名单”工业企业211家,认定市级“白名单”工业企业812家、县级“白名单”工业企业161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80%以上,通过优服务、强保障、解难题,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双线兼顾、双战双赢。

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许昌市积极开展政策对接活动,确保企业“应享尽享”。2022年,我市累计开展政策、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两化”融合对接活动483场,签约销售金额29亿元,融资60.16亿元,开发用工岗位95679个。六项对接活动的开展,有效打通了产业发展遇到的堵点、卡点、痛点问题,推动了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深度耦合。

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共性问题,我市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发掘深层次问题,注重系统性、根本性解决,运用“点办理、批处理”工作机制,加速制定政策建议和制度规范;针对个性问题,由问题承办单位主导,企业、助企干部、工作组等多方参与协商,精准核实企业困难和问题具体情况,研究解决办法,采取量身定制的方式,因企施策、精准解决。

此外,我市建立市清欠办、市纪委监委、市营商环境办公室、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市财政局等部门联合推动中小企业清欠工作的联动工作机制,中小企业账款清偿金额总量、清欠问题化解率均居全省前列。

效果“显” “项目为王”创新引领 激活发展动力源

“项目为王”,企业先行。许昌把创新驱动作为助企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最强动能,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60%以上。

“感谢‘万人助企’活动!项目推进过程中有啥问题,各级各部门和助企干部随时帮助我们解决。从打下第一根桩基到点火,许昌安彩光伏玻璃项目仅用了11个月,在国内同类型项目中用时最短,比预定建设工期提前了16个月!”许昌安彩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庆勇深有感触地说。据了解,该项目是河南投资集团与许昌市和襄城县携手打造千亿元级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的首个落地项目,将进一步优化襄城新能源产业布局和发展生态,也将为推动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襄城样板。

同样,在许昌德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起“万人助企”活动对企业发展的帮助,该公司总经理孟超对记者说,该公司是振动搅拌装备领域的“隐形冠军”,以前一直是人工焊接核心零部件,精度差、耗材多,亟待转型升级。由于智能装备必须量身定做,他们找过国内外几家科研机构,不是报价离谱,就是售后不佳,只好放弃。“万人助企”活动开展后,许昌市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开始在全国‘引智’,最终瞄准了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在政府部门的撮合下,双方成功“联姻”,使产品的一次校验合格率由80%提升至95%,新增销售收入4259万元。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许昌市把创新驱动作为助企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最强动能,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我市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共建(许昌)人工智能实验室,并建设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立华为(许昌)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许昌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级高新区。河南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硅烷科技)通过与上海交大进行合作,生产出8N级高出硅烷气。黄河旋风组建河南省金刚石材料产业研究院,智能化锻造压机合成砖石产业化项目填补国内空白。

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已突破57%,居全省第5位;23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全省第4位;2个项目获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争取省级支持资金2700万元,立项数和争取资金数均居全省第3位;3个项目获得省级“揭榜挂帅”项目立项,数量居全省第2位;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0家,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60%以上;主板上市公司达到10家,数量居全省第3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总数达24家,居全省第4位;开展企业绿色化改造,新增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14个,数量居全省第3位;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32.6%,高于高质量考核省定目标6.7个百分点;襄城县金萌光伏组件项目、建安区育辰飞通信元器件项目等38个项目建成完工;持续深化对德合作,累计签订对德合作项目协议139个,其中落地70个,签约数和落地数均居全省首位;法国圣戈班集团建筑科技材料项目顺利推进,全省首个德国独资项目——百菲萨电炉除尘灰项目建成投产。

方向“明” 厚植发展沃土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树牢“工业兴市、制造业强市”理念,通过实施“八大行动”,锲而不舍地打造亲商、助商、安商、富商发展环境,全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积力所举无不胜,众智所为无不成。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许昌将持续树牢“工业兴市、制造业强市”理念,通过实施“八大行动”(政策落实攻坚行动、企业成长助力行动、数字赋能提升行动、项目投资突破行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通行动、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六项对接深化行动、要素保障稳基行动),不断拉高标杆、强化措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提供有力支撑。

在强化科技赋能方面,实施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工程、创新载体平台跨越工程、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人才集聚工程、科技金融融合工程、创新生态优化工程等,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资金链进一步融合,基本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力争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居全省前列。

在狠抓项目建设方面,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建立全生命周期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强化要素保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机制,制定制度化推进项目谋划、储备、熟化、前期等工作指引,全面提升项目包装质量和成熟度。

在狠抓产业培育方面,实施产业链群再造行动,巩固重塑传统优势产业链,加快电力装备、汽车零部件、电梯、环保装备等装备制造产业链提质;推动硅碳新材料、超硬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延链提质;狠抓开放招商、企业培育、数字赋能,不断夯实发展后劲。

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大局。许昌市党员干部将继续以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和“店小二”姿态,做足“绣花”功夫,锲而不舍地打造亲商、助商、安商、富商发展环境,全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许昌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