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东雅 通讯员 刘俊杰
市区北部,芙蓉湖畔,千帆竞发浪潮涌,百舸争流正当时。
许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许昌高新区)获批国家高新区,许昌“智慧岛”获省政府批准,中德科技园、许昌智能开关产业园正加紧施工,高新技术产业园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
去年以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围绕全市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和“五个强市”建设新要求,抢抓国家高新区建设机遇,牢牢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以拼抢姿态攻坚实干,强产业、建配套、聚人气、优环境,为全市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提供强劲动力。
坚持项目为王 抢抓机遇做优做实
示范区坚持以“三个一批”活动为统领,2022年大力实施“7010”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在“大干快上”方面持续发力。全年完成投资115亿元,28个省、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6亿元,滚动实施前六期“三个一批”项目共55个,均已实质性开工或投产达效。5个产业项目竣工投用,11个道路工程项目建成投用或具备通车条件,进一步夯实了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基础。
“今年,示范区将持续以‘三个一批’活动为统领,大力实施‘8012’重点项目投资促进计划,坚持月观摩、周例会等推进机制,推动项目提速增效。”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袁树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8012”重点项目投资促进计划即实施80个重点项目(省、市重点31个),年度投资完成120亿元;其中,一季度拟开工项目37个(其中省、市重点项目10个)。截至目前,中国电能成套光储新能源项目、沃能科技智能电磁断路器生产制造项目等28个重点项目已实质性开工;智慧岛双创产业园项目、智慧岛智能配电装备研发制造项目等一批制造业项目正在加快前期手续办理,确保一季度开工建设;中原科技学院(二期)、万通街小学等一批重大基础配套项目正在持续加快推进;云能魔方、先行电器、蜜蜂工厂等一批工业项目已超前试运营生产。
围绕高新区产业发展、产业配套和项目建设,示范区抢抓国家当前政策机遇,高质量谋划申报项目,持续多频次地组织业务培训和邀请银行、咨询机构深入交流,精心筹备,目前新谋划符合政策性资金支持领域项目24个,总投资80亿元。
坚持产业为重 做大做强产业支撑
作为示范区的重点企业之一,河南许继仪表有限公司具备年产1000万只单相智能电能表、300万只三相智能电能表及340万只各类管理终端的生产能力,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9.38亿元,利润总额2.77亿元。
近年来,示范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产业为基”的鲜明导向,大力实施制造业“12520”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制造业、服务业双轮驱动”,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产业,全力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引擎。
许继换电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示范区,预计年产值超过10亿元,将成为重卡换电产业的生力军,全市乃至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名片”;许继集团、许昌卷烟厂、许昌烟机等国企抓住新一轮发展的“抢先点”,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技改项目规模累计在10亿元以上;瑞尔电气、联桥科技谋划实施产能扩张和产业链延伸,“智慧岛”智能配电装备研发制造项目将于今年3月底实现开工;许昌智能、国电投许昌公司在新能源领域进行了探索尝试,成功落地屋顶光伏新能源发电项目,规模6兆瓦。
示范区深入实施服务业“1+2+N”行动,集聚总部经济、跨境电商等各类服务业企业1300余家。数字经济产值突破20亿元,成功获批省级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省软件产业园区3个省级招牌。
坚持开放创新 持续增强发展后劲
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示范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促进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
2022年12月14日,许昌高新区获批国家高新区。许昌高新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不移培育发展产业、深化开放创新、完善功能配套、创优发展环境,逐步形成了以电力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新兴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2023年1月8日,许昌“智慧岛”成功获批,全力打造许昌创新创业高地和全省智慧岛建设标杆。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示范区突出创新主体培育,2022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92.6%,研发投入覆盖率达到77.8%,高出市定目标任务27.8个百分点,在全市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一。
同时,示范区大力实施“3390”招商引资计划,2022年累计签约落地项目32个,签约总额163.5亿元;积极推进“园区+基金”招商模式,园区新落地企业20余家,开放创新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
坚持环境为上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如何打造与国家高新区建设相适应的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紧紧围绕“服务、监管、配套、惠企”下功夫。
持续优化服务,当好企业“贴心人”。实行“项目引进—落地—实施—运行”全流程服务机制,选派精兵强将担当31个省、市重点项目,68家“四上”企业“首席服务官”,围绕推动“项目快落地、快动工、快推进、快投产、快达效”,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全方位精准服务,保证项目建设快速有序。持续深化“万人助企”活动,全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新要求。
创新监管方式,当好市场“监督员”。统筹整合监管资源,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强多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全面提高监管效率。健全完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切实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新活力提供良好条件。
完善配套保障,当好发展“后勤部”。围绕5G创新应用产业园、智慧信息产业园、智能开关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合理统筹配置创新要素、产业要素、功能要素,为企业、创业者、从业者提供优良的成长环境;围绕高速、高铁“两高”东西片区联动发展,加快永兴东路下穿、玉兰路等10条重点道路工程建设;围绕全面提升生活功能配套,加快德仕堡生活广场、机许轻轨芙蓉湖站商业综合体等16个项目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城乡融合示范片区。
强化政策支持,当好赋能“加油站”。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充分释放升级国家高新区的政策红利,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计划“盘子”,为企业破瓶颈、促发展引入源头活水;2023年示范区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按时足额兑现相关企业奖励政策;坚持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撬动作用,尤其利用好5亿元的海通创新股权投资基金、3亿元的许昌数字经济股权投资基金,助力电力装备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未来,示范区将紧紧抓住建设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机遇,围绕全市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和‘五个强市’建设新要求,以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为总目标,心无旁骛抓发展、全力以赴拼经济,聚焦主责主业,突出实干实效,推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袁树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