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东雅 通讯员 张建芳
69名助企干部联系78个企业,现场解决问题500多个,转办到涉企部门问题168个,问题转办率和办结率均为100%。这是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自“万人助企”活动开展以来的成效。
自全市“万人助企”活动开展以来,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全区各涉企部门及助企干部明确责任,聚焦企业问题,找准切入点,全力推动活动有力有序开展,以实际行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助企活动持续掀起高潮。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营商环境作支撑。‘万人助企’活动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示范区用心、用情、用力推动‘万人助企’活动的开展,及时发现企业成长的烦恼和发展的难题,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做到企业有问必答、有需必应,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袁树林说。
强化组织领导 担当政策“解说员”
去年10月疫情期间,为帮助“小升规”后备企业及时掌握“小升规”政策,示范区相关领导带领中原电气谷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走进初心智能、中科森尼瑞、先行电气等企业开展政策专题宣讲,解读相关扶持政策,为企业做好梯次发展谋篇布局提供思路指引。
为切实提高助企效果,示范区实行组团化工作布局,成立了由15个县级干部为组长的工作组,每名县级干部带领3—4名科级干部和1名联络员,分包5家左右的企业,助企干部对联系企业实行“一站式”帮扶、一帮到底。
结合工作实际,示范区成立了资金清欠、产业发展、要素保障和涉法涉诉等4个工作小组,根据企业诉求,分类指导、推进解决。示范区通过组织职能部门和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沟通交流,对培训、融资、用工等企业发展的困难问题逐项研判,先后组织召开问题研判会近20场,共性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个性问题“一企一策”确定具体解决措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通过“万人助企”活动的开展,许继智能电网产业园围墙修建、新弘天昌平安产业园用电用水、中德科技园厂区积水、昊立智能融资等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为全力助推工作开展,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示范区活动办积极搜集相关信息,整理政策文件,印制了《示范区万人助企政策汇编》,包含各类政策文件214个,示范区各涉企部门组织政策宣讲会5场,助企干部深入企业发放政策资料600余份,结合企业实际,加强政策对接,做好一对一靶向式服务,共促成政策项目申报意向26个,推动了惠企政策宣传、落实到位。各职能部门结合工作职责,共出台惠企助企政策186条,丰富了政策框架,织密了政策网络。
为支持企业发展,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认真落实已出台的一系列惠企政策,不折不扣按照《示范区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许示范管〔2020〕6号)、《关于印发示范区招商引荐机构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许示范管〔2020〕7号)、《示范区关于建立全区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的通知》(许示范办〔2021〕5号),坚持实行季度统算和兑付奖励政策。2023年,示范区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按时足额兑现相关企业奖励政策。
为把助企工作向深向实推进,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着眼全局、着眼长远,成功申报许昌智能电力装备制造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为我市确立了“国字号”产业,给示范区70余家电力装备企业带来重大政策利好。
深化六项对接 解决困难“心贴心”
今年2月初,示范区“万人助企”活动办联合区金融办在智慧信息产业园召开“万人助企”银企对接会,招商银行融资代表就中长期贷款政策进行了详细讲解,中原银行融资代表重点介绍了“订单贷”“专精特新贷”等一系列涉企金融服务产品,30家规模以上企业融资负责人就关心的问题与金融机构融资代表进行了交流。
去年以来,示范区先后组织5家银行与36家企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有11家企业达成初步意向,涉及金额8000余万元。
为进一步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提档升级,示范区“万人助企”活动办持续开展政策对接、政银企对接、产销对接、产学研对接、用工对接、两化融合对接等“六项对接”活动,推动“万人助企”活动不断延伸。
今年3月9日,示范区联合河南盛世恒信科技有限公司举办了许昌市首届万人助企产教融合发展论坛活动,推动生产型企业、教育装备企业与职业教育学校产教融合对接。活动特邀海尔集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部门负责人围绕中高职教育合作交流、项目实施及发展趋势进行了主旨演讲;河南盛世恒信科技有限公司围绕企业服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公司主要产品作了介绍;各参会学校进行了交流发言,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为了解数字经济领域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示范区多次召开数字经济企业座谈会、对接会,并筹备建立数字经济产业联盟,打通企业之间的“信息孤岛”,促进现有20多家数字经济企业集聚发展。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是“一把手”工程。近年来,中原电气谷发展服务中心重点围绕提升辖区内企业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开展两化融合对接活动,推动企业间交流学习,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认识,提前谋划数字化转型战略,不断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集聚新势能。
另外,示范区还召开高企申报工作推进会,及时解决企业申报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加快了企业申报步伐;举办了数字经济产业联盟暨华为全链接许昌专场活动,为示范区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搭建了学习交流和资源对接的平台。为深化专场活动效果,示范区又举办了华为云数字人才高研班,提升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助力示范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推进产业融合 你来“上云”我“埋单”
为促进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立了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启动了示范区数字经济产业项目三年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步谋划实施智慧园区(双碳)试点、数字基础设施等新基建项目,抓好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在建项目和新落地企业的培育;同时,印发实施了《示范区孵化载体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健全完善从招商引资到项目建设服务全流程的政策体系。
依托于华为云计算服务,许昌卷烟厂打造了一体化数据平台,打破了厂内各业务系统“独立烟囱式数据孤岛”,为企业管理层经营决策分析提供量化数据支撑,最终实现降本增效目的。
事实上,早在2019年7月,示范区就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华为(许昌)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三年多来,该中心通过外引内扶方式,引入用友、金蝶、北京十六进制等20余家生态伙伴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人工智能的导入,引导许昌本土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助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同时,组织并参与中国·许昌第二届5G泛在峰会、华为数字化转型峰会等多场活动,帮助传统产业数字化,推动许昌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
为帮助企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实行你来“上云”我“埋单”,出台《华为云服务专项补贴》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对区域内企业使用华为云服务进行补贴,推动辖区初心智能、盛世恒信、许继仪表、中继威尔、许昌智能等百余家制造业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让企业“零付费”享受上云服务,企业生产效率、运营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该政策实施以来,示范区智能人才培养体系贯通,智能平台应用及开发逐步深入,智能产业生态初见成效,企业生产、运营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示范区智能制造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凝聚工作合力 涉企部门“手拉手”
去年12月的一天,河南森尼瑞电气有限公司将一面印有“雷厉风行真高效 为企解忧好作风”的锦旗送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示范区分局,对该局主动精准为企业排忧解难的无私帮助表示感谢,对工作人员的贴心服务和扎实作风给予高度称赞。
记者了解到,森尼瑞公司节能产业园规划方案经历数次调整最终敲定,但由于一些遗留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动产权证一直未能办理。在“万人助企”活动排查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示范区分局了解到相关情况,安排专人跟踪服务,及时向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反映情况,同时指导该公司对手续资料进行了补充完善,帮助该公司获得了不动产权证。
自“万人助企”活动开展以来,示范区各部门聚焦解决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多渠道帮助企业化解难题。
疫情期间,中原电气谷发展服务中心、示范区招商局、示范区建设环保局等部门累计为3000余名企业员工出具出入证明。
一直以来,市公安局示范区分局开展“千警助企”活动,加强法律宣传,强化治安管理,严格执行涉企业经营类案件上提一级审核审批制度,打击严重损害企业发展的违法行为。
去年7月洪涝灾害发生后,示范区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示范区投资公司积极争取到位抗洪救灾专项资金2850万元、慈善总会善款援助550万元,帮助企业灾后复产。
示范区纪工委开展涉企政务服务专项监督,督促各涉企单位严格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各级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示范区组织人社局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非公企业“三集中”活动,引导分包企业坚持把党的活动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