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申超锋 通讯员 范梦楠
“刚开年,我们已签订框架订单1.2亿元。未来三年内,公司销售收入可达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00个以上。”3月5日,河南帷幄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栋在接受采访时开心地说。
该公司位于东城区产业集聚区,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导产品是绿色智能电气成套设备,直接为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配套。
“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开展以来,东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市活动办各项工作要求,建章立制、完善方案,靠前服务,着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为企业纾困解难,为基层排忧解难。
以服务为基
为企业纾困解难
东城区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任组长的“万人助企”工作专班,坚持以服务企业为本,强化机制保障,深入推进“企业服务日”活动,实地走访项目、企业,及时掌握企业复工复产中面临的困难和需求,建立台账,集中研判,逐个化解,提振企业发展信心,释放发展潜能。活动开展以来,东城区共协调解决企业反映问题220余个,已全部完成办结,以实际行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深入开展六项对接活动
聚焦企业发展痛点、难点、堵点,持续扎实开展六项对接活动,推动各项政策落地,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指导督促辖区金融、人社、税务、招商等涉企部门开展政策、政银企、产销、两化融合、产学研、用工六项对接活动共计30余场次。面向东城区2.4万个市场主体发送惠企政策短信10万余条,入户宣传500余家商户,发放手册800余份。“高标准”打造建设河南省首个规范性零工市场,多层次、全方位为灵活就业人员和用工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就业服务,满足零工劳动者群体、中长期合同工等多样化岗位需求。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举办稳就业百日攻坚暨就业援助招聘会,线上线下发布用工岗位需求信息16期,服务用人单位120余家次,累计发布就业岗位1800余个。
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落地
2022年,东城区不断推动各项优惠政策落实落地,年度累计落实留抵退税38823.34万元、出口退税7340.56万元,减免1995户小微企业所得税5307.53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18户次加计扣除金额3542.56万元,“六税两费”4355户次减免金额717.44万元;为80余名创业主体申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86万元,职业技能培训6645人,新增技能人才5234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106人,企业自主评价机构完成备案11家,均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累计为1171家新办企业免费刻制印章3513余枚,节省费用46.49万元,免费发放税务Ukey2042套,为8000余名办事群众免费复印材料3万余份,提供免费邮寄260余件。
引导企业强化创新发展
该区成立研发全覆盖工作专班,将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与“万人助万企”活动紧密结合,利用开展工作日下沉活动,积极宣传高企认定、科小备案等相关政策和申报条件、程序等,提升企业认知度,引导企业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2022年东城区18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11家,研发活动覆盖率61.11%;累计申报高企16家(其中新认定2家,复审5家),完成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45家,数量创历史新高;新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备案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8家。该区以务实举措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梳理国家、省、市各类惠企政策,制定落实本地配套政策,加强宣传,推动贯彻落实。紧紧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党工委各项决策部署,精准发力,着力打通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以民生为本
为基层排忧解难
东城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全面开展“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的决策部署,在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的同时,坚持以“为村(社区)排忧解难”为工作目标,强化高位推动,注重问题导向,落实帮扶举措,扎实有序推进“联乡帮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完善制度,工作开展有序有力
东城区建立了系统高效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设立了“联乡帮村”“联乡帮社区”工作专班,从区党政办、社区局、农业农村局等相关单位抽调17名业务骨干脱离原单位,实行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 确保“联乡帮村”工作有序开展。
落实责任分包工作机制,将“联乡帮村”活动拓展到帮扶“村改居”社区及城市社区,实现了20个涉农村(社区)、27个城市社区、30个“村改居”社区全覆盖;同时,由每名县级领导各帮扶一个安全隐患突出的“村改居”社区,科级干部帮扶1—2个村(社区)。目前,全区共有10名县级领导、84名科级干部下沉村(社区)承担分包任务,建立工作日制度。各分包干部围绕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人居环境、集体经济等10余项工作,指导村(社区)厘清思路,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助力乡村治理行动。
完善问题整改工作机制,规范问题告知、收集、研判、交办、督办、反馈等6个环节。东城区活动办及时督促问题承办单位定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情况,要求分包干部每周向区活动办反馈问题办理成效。针对暂未办结的问题,区活动办定期召开研判推进会,督促各责任单位根据问题实际加快推进。2022年以来,东城区共收集问题480个,已整改完毕480个,整改完毕率100%。
党建引领,强基固本激发活力
东城区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成立了东城区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5个工作专班,高质量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
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东城区创新举措,定准“争星”目标,细化“评星”标准,注重“创星”过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创建活动落细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和“一办五专班”,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宣传统战部门、政法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分工协作,统筹推进;主要领导带队,指导各村(社区)“一村一策”制订创建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创建思路,对照任务清单,逐村过筛,摸清现状,定准方向;借力“联乡帮村”活动,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有关干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敲门行动”,把创建“五星”支部工作伸向每个角落,形成支部引领、干部带头、党群同创的工作格局。
创新举措,服务民生办好实事
在“联乡帮村”工作中,东城区着力改善村(社区)人居环境,按照文件要求,各分包干部率先垂范,到所帮联的村(社区)主动带领“两委”班子进行垃圾清扫、清除小广告、整治车辆乱停乱放等治理工作。截至目前,东城区已完成农村公路修建7.1公里;投入938.8万元用于10所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面积达到28172㎡、文化广场面积89830㎡,图书、戏台、健身器材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在邓庄、永昌、祖师街道办事处26个村(社区)新建卫生室,形成村卫生室由政府建设、产权共有、村医乡聘、卫生院统一管理的服务格局。
大力发展村(社区)集体经济。东城区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该区活动办牵头组织属地村(社区)与胖东来综合产业基地、新大新物流中心等对接沟通,在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就近发展、协议供货,帮助群众增加收入,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目前,东城区成立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共49个,占行政村(社区)总数的100%,有效实现了各集体经济组织均有年收入。
在乡村治理行动方面,分包干部定期到帮联村(社区)开展扫黑除恶、非法宗教、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等活动,帮助群众防范黑恶势力、远离邪教、形成良好风气。
同时,按照相关要求,2022年以来,分包干部共走访慰问816人,为困难群众送去米、面、油等生活保障物资共计180件13吨左右。
压实责任,确保大局持续稳定
东城区着力维护信访稳定大局,针对信访积案逐案制定化解措施,积极化解不稳定因素,有效保障了社会大局稳定。
筑牢疫情防控底线。分包干部指导村(社区)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持续做好重点地区来(返)区人员、大数据推送人员排查,共发现村(社区)疫情防控漏洞27个,整改27个。
在安全生产方面,2022年以来,各级“联乡帮村”干部围绕私搭乱建、燃气安全、道路安全、学校医院商超消防安全等领域,深人排查隐患,参与督促整治,共排查安全隐患2326处,整治2325处;认真吸取安阳“11.21”厂房火灾事故惨痛教训,对联系点的商场超市、养老机构、工厂企业、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联乡帮村”干部下沉联系点,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发现问题724个,整改618个。
“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的扎实开展,有效激发了东城区的内生动力,推动了该区高质量发展。2022年,该区克服疫情反复、经济下行等不利影响,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9.8亿元,同比增长11%,规上工业增加值3.54亿元,增速1%。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19亿元,同比增速172%,居全市第2位。新增“小升规”企业四家,完成市定目标任务。胖东来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两化融合”企业贯标工作稳步开展。全区工业经济整体呈现了稳步恢复、向上增长的态势。
“下一步,东城区将持续依托‘企业服务日’和‘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主动作为、靠前服务,持续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为全市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贡献力量。”东城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宋占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