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东雅 文/图
5年既一瞬,匆匆而过;5年又永远,铭刻于心。
过去的5年,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许昌市工会工作而言,5年的时间里,全市各级工会为广大职工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市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市总工会第六届委员会在市委和省总工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守正创新,担当作为,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效,为推动许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履行政治责任中 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
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形式多样。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职工网站、微信公众号上开辟党史学习教育专栏;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喜迎二十大·劳动创造幸福”“劳模讲故事”等各类主题的劳模工匠宣讲宣传活动800余场。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推荐评选出各类先进集体226个,各类先进人物1070人,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工会宣传教育阵地,全面展现我市各级劳模等先进人物风采,持续营造尊崇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
党的政治建设成效显著。组织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以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市总工会党组连续3年被许昌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工作“先进集体”。严格落实党建制度,规范完善党内组织生活。接受市委巡察,以开展巡察整改“回头看”活动为载体,全面整改巡察反馈问题,促进政治生态持续好转。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
进一步彰显工会担当
在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中显担当。全市各级工会共投入1138万元,动员全市劳模等先进人物、集体捐款捐物8842万元,用于疫情防控;市总工会共下拨防汛救灾专项资金121万元,带动全市各级工会投入资金60万元,动员全市劳模等先进人物、集体捐款捐物2527万元,用于2021年夏防汛救灾。
在“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中显担当。市总工会12名县级干部分包联系14家企业、7个村庄,下拨97万元专项资金,帮助各联系点解决防疫防汛过程中的困难,下拨15万元专项资金,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在助力脱贫攻坚中显担当。开展劳模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劳模出彩行动,先后组织1693名劳模等先进人物、564家先进集体参与其中,打造脱贫项目和助农基地82个,为2000多名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全市工会和职工购买扶贫产品1444万元。投入资金85万元用于驻村帮扶、结对帮扶淅川县、对口援疆工作。
在建功立业中
进一步凸显职工主力军作用
深化建功新时代主力军行动。每年组织动员30余万人次产业工人参与100多个竞赛工种(项目)的技能竞赛;开展“六比一创”立功竞赛、节能减排竞赛、“安康杯”竞赛等;完成技术创新成果925项,技术革新3352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4.26亿元。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出台《关于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纳入全市性督查检查考核计划,写入《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导各级工会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亮点,长葛市、建安区的做法被市委改革办作为许昌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典型案例进行了经验推广。
持续提升劳动者素质。累计建立105个市级创新工作室,83个创新工作室加入河南省劳模工匠创新人才工作室联盟,17个创新工作室被评为省示范性创新工作室。9名职工荣获“中原大工匠”称号,3名职工荣获省级“行业大工匠”称号,60名职工被评为“许昌大工匠”。超额完成“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活动任务,2022年培训职工53593人。
在维权维稳中
进一步打造和谐劳动关系局面
法治建设成效显著。组建10支公益法律服务行动分队和市总工会律师志愿者服务团,深入农民工群体和职工群众开展普法活动,发放各类法律法规资料10万多份,接受法律咨询8100余人次。县级以上工会全面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法院+工会”诉调工作稳步推进。
民主管理取得进展。每年集中开展集体协商“集中要约”活动,积极探索新就业形态领域集体协商试点;全市建会企业集体协商建制率保持在92%以上;1家企业被命名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单位。推动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新增2家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2家企业被命名为河南省优秀职工代表大会示范点。
政治安全得到维护。每年与各县(市、区)总工会签订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工作责任书,信息员队伍实现乡镇全覆盖,常态化开展职工队伍稳定专项排查化解。
在服务中
进一步提升职工生活品质
职工帮扶更有力度。下拨中央财政帮扶资金826万元,累计救助1383户次;共发放“双节”送温暖活动款物2171万元,慰问困难职工、困难农民工51066人;常态化送温暖活动共为3767名困难职工发放送温暖资金127万元;筹集“金秋助学”资金889万元,资助各级各类对象3979人;“夏送清凉”活动投入资金155万元,带动全市工会系统筹措资金750万元;先后慰问和帮扶各级困难劳模先进人物566人次,送去407万元物资。2020年许昌市总工会被省总工会评为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先进单位。
驿站建设成果显著。各级工会投入资金412万元,新建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267个,36个爱心驿站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表彰。2022年,爱心驿站建设列为全市民生实事。市总工会被市政府表扬为2022年市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突出单位。
就业创业扎实有效。累计组织就业创业服务活动165场次,组织就业培训3万余人次,提供免费就业服务5万余人次,发布4219家次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信息16547个,提供就业岗位57412个,帮助各类人员实现就业创业1万余人次。
大病互助扩面增补。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互助病种由原来15项扩大到21项,累计覆盖全市职工106722人,共为684名患病职工兑付636万元互助金。
在深化改革创新中
进一步增强工会组织生机活力
工会改革走向深入。按照专、兼、挂职相结合的方式配备,增设了1名劳模一线职工兼职副主席、2名相关政府部门兼职副主席、1名挂职副主席。督促各县(市、区)总工会完成机构改革任务。
工会组织有效扩大。全市新建工会组织1204家,发展会员147561人,抓好“两新组织”、新业态领域、新型职工群体建会工作。2019年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的充分肯定。
干部素质持续提升。常态化进行培训交流,组织工会党员干部赴中华全国总工会指定的示范性工会干部培训院校开展学习教育,累计培训工会干部9116人次。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发现使用干部,选派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同志参与到驻村帮扶、基层蹲点等任务中,工会干部在磨炼中得到了成长进步。
各项工作统筹推进。市总工会连续3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市级工会财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在省总工会财务工作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被省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评为全省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考核一等奖。
今后5年,全市工会组织将继续旗帜鲜明讲政治,筑牢思想政治基础,提升宣传宣讲效果,搭建精神文化平台,矢志不移引领职工听党话、跟党走;团结奋斗勇担当,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推动劳动竞赛广泛覆盖,鼓励先进模范勇挑重担,主动作为,动员广大职工建功立业;继续依法维权保稳定,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工会法律援助机制,持续发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继续认真履职优服务,推动阵地服务公益化、职工帮扶精准化、服务品牌多元化,务求实效满足职工美好生活追求;继续强基固本增活力,突出工会党建强政治,敢于创先争优强示范,深化工会改革强效能,扩大工会组织强基础,狠抓队伍建设强能力,在加强自身建设上提质增效,团结动员全市百万名职工,为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和“五个强市”,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贡献工会力量。
禹州市总工会
爱心驿站: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元建设了20家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累计为3.9万余人次户外劳动者提供了爱心服务,2家爱心驿站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累计投入20余万元组织112场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工种技能比赛,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对组织活动的乡镇(街道)总工会,按照每个工种3000元标准予以补助。截至目前,已经举行76场次比赛,参赛企业586家,涉及工种52个。
长葛市总工会
构建技能体系:落实“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开展十大技能提升行动,推动社会培训机构开展以持证就业为目的的订单式、项目制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拓展发展空间:组织开展39个工种的长葛市级职工技能大赛,6个工种的许昌市级和3个工种的省级职工大练兵和劳动技能竞赛,对选树的28名“葛天工匠”给予2000元奖励。
强支撑保障:探索职工普惠化服务、爱心驿站建设等新型服务模式;开展“工会+工商联”精益样板企业打造专项行动,免费为企业提供法律援助,免费分批次、分类别、分层次培训企业职工。
鄢陵县总工会
职工群众消费节:鄢陵县总工会牵头举办鄢陵县“惠满花都 美好生活”职工群众消费节。截至2022年12月底,会员人数35106人,交易172151单,交易1709万元,为职工群众节约资金271万元。
帮助职工维权:积极参与鄢陵县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建设,该中心于2020年5月正式开展工作,负责全县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现有专职和兼职调解员12名,其中总工会调解员2名。截至2022年年底,该中心共成功调解案件186起。
襄城县总工会
工会“牵手”人大:采用“人大+工会”双向服务的管理模式,联姻各乡镇(街道)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快速解决企业和职工诉求。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拨付专项资金支持6家试点企业;创建6家劳模(工匠)人才工作室,为许昌市级示范性工作室补助3万元;技能竞赛项目和工种达40项,4万余名职工参赛;选树襄城大工匠35名,给予每人2000元奖励。
工会驿站建设:建成23家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2家爱心驿站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
魏都区总工会
扶贫帮困解民忧:累计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帮扶职工1.8万余人,救助患重大疾病的困难职工10名,发放医疗救助金13.5万元。
服务大局勇担当:疫情期间,累计投入人力2000余人次,慰问资金300余万元,慰问帮扶医务人员、一线职工、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职工和新业态劳动者等5000余人。
基层建设规范化:累计拨付资金72.9万元,打造区级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示范点170家,基本实现了全区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整体达标。
建安区总工会
思想引领凝聚磅礴力量:先后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48次、送文化下基层演出 300余场,劳模事迹宣讲及职工书画摄影作品展等活动 41 场,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红色家书》、小品《有话要说》获评省、市、区“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大赛”多项荣誉。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赋能人才强区:大力实施“建功新时代主力军行动”,先后举办档发、煤炭等行业技能大赛,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 3.4 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 6000 人,被许昌市委改革办作为2023 年第一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红榜通报表扬。
示范区总工会
“劳模一条街”宣传:制作并悬挂宣传版面100余幅,使街道变成了传递正能量的“星光大道”。
送文艺、文化进基层:举办“中国梦 劳动美 工会情”文艺演出,慰问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教师和职工群众;组织书画艺术家开展“送文化进基层”活动。
职工书屋建设:帮助基层工会自建书屋11个,为9个市级书屋和自建书屋捐赠图书价值9万元。
法律知识宣传:每季度举办《劳动法》《工会法》《女职工特别保护》《反家庭暴力法》线上答题活动。
开发区总工会
思想政治引领:开展送文化进企业进社区活动58场,选树市级大工匠4人,开发区大工匠33人;建设职工书屋13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4个。
构建技能培养体系:发掘和培养各类人才近千人,奖励获奖产业工人约15万元;参与技能培训约2万余人次,2600余人次提升技能等级,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2个。
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发展产业工人党员累计615人,产业工人党员数量年度增长率保持在4%左右。畅通发展通道,搭建创新创效平台,推荐劳模到高校深造。
东城区总工会
劳动和技能竞赛:探索在新产业新业态新组织开展竞赛的形式和载体,不断丰富劳动和技能竞赛新内涵。
“政策宣讲+万人助企”:把万人助企联乡帮村(社区)工作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引领广大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法律援助宣传:开展法律援助主题宣传活动,提高法律援助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让更多的市民深入了解法律援助、知晓法律援助,进而充分利用法律援助平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