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江锋
感受许昌发展巨变,见证许昌蝶变之美。6月3日至6月5日,来自全省的50余名老新闻工作者来许调研采访。采访团一行先后走进襄城县、魏都区、建安区、长葛市、鄢陵县等地,亲身感受“大美许昌”的厚重历史文化、水润莲城的生态之美及蓬勃发展的产业经济……老记者们在为期3天的采访行程中,一路调研,一路思索,他们感叹:许昌,让人大开眼界。
机器自动取面,从面粉变成面条只需48秒!“太神奇了,这颠覆了我对机器人的想象!”“没想到机器人做的面食会这么好吃!”6月3日上午,采访团走进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万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杰公司),这是老记者们见到该公司产品时的真切感受。
在听到万杰公司仅面条机系列,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上百项,市场占有率连续6年保持全国第一时,河南日报摄影处原主任高长明赞叹道:“民办企业把面食机械自动化、智能化,非常了不起!”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这里就是当年关羽辞别曹操,用刀挑过战袍的地方……”当日下午,在灞陵桥景区,老记者们聆听三国故事,追寻许昌历史文化之美。
“许昌的文化很厚重,从街道的名称上就能反映出曹魏古城的风貌。这趟许昌行让我们学到了新的历史知识,对三国人物也有新的立体认识。”河南广播电视台原副总编辑邱海理说。
一顶假发卖全球,6月4日上午,采访团走进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顶顶颜色鲜艳、色泽亮丽的假发半成品随即映入眼帘。看着它们在女工灵巧的双手下,由长变短,由直变卷,从普通黑直发摇身变为造型各异的时髦假发时,老记者们不禁赞叹许昌不愧为“假发之都”!
“现在假发已然成为让人变美的时尚潮品,瑞贝卡假发驰名中外,假发制作工艺之先进,令人惊讶!许昌的‘头上时装’经济,精彩靓丽!”河南广播电视台原纪检书记于志红说。
在远东传动轴无人工厂,在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老记者们一路深入采访,一路认真思考。“不是亲眼看到,很难想象如今许昌的智能制造发展到如此地步,这体现了许昌人的聪明智慧,更体现了河南的创造精神!”邱海理连连赞叹道。
近年来,许昌以110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实现由严重缺水城市到“北方水城”的完美嬗变,成为全国第二个、全省第一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河湖相连,碧波千顷。”行走在如今的许昌,绕不开的是水,映入眼帘的是绿。6月5日上午,在鄢陵县鹤鸣湖景区、唐韵康养小镇,老记者们感受“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许昌新气象,记录许昌生态宜居的新形象,用镜头展现一张张鲜活的许昌新名片。
“如今的许昌靓、美、净、绿,生态宜居,我要推荐给我朋友,相约再来许昌!”于志红说。
在襄城县毛主席视察纪念馆,老记者们缅怀历史伟人,传承革命精神,了解烟草文化发展的脉络;在长葛市中央河南调查组旧址,老记者们认真观看一张张图片,详细了解中央河南调查组在长葛4个多月蹲点调研的点点滴滴,学习中央河南调查组心系群众的情怀、实事求是的作风、敢于担当的精神。
“许昌发展变化之巨大,不只是我个人的感受,是很多老记者的共同感受。尤其是许昌的智能制造业,一些企业走在了全国前列,这在农业大省很难得,许昌为河南人争了光!”河南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宪林说。
为期3天的采访行程中,老记者们一路走,一路拍,看城市发展,看乡村振兴,记录许昌发展变化。报纸、电视、网站、新媒体,消息、通讯、侧记……老记者们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在新华网、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顶端新闻、河南传媒网等十余家媒体平台上发表报道20余篇,展示许昌发展新成就和蒸蒸日上的发展活力。
“许昌行收获满满,今天许昌的发展巨变,令人大开眼界!我们老记者要用手中的笔和相机,捕捉许昌干部群众发奋工作的场景和感人事迹,多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为大美许昌讴歌点赞,为中原名城助力加油。”河南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常法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