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红色家风滋养幸福生活

——记市文明家庭陈保枝家庭

本报记者 许廷合 通讯员 张晓可

6月13日,清晨的风带着丝丝凉爽,在东城区祖师街道办事处祖师社区靠近许州路的一栋民居里,刚刚清扫过临街道路的陈保枝老人半躺在一张摇椅上闭目养神。旁边的木凳上,一台老式收音机正播放着豫剧曲目。

唱腔豪迈的豫剧、偶尔传来的小孩儿欢笑声,奏成了一曲幸福和谐的乐章。“人老了,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一天心情都很好。”今年89岁的陈保枝乐呵呵地说,“没有党就没有现在的我,感谢党对我的关怀和照顾。我一直教育子女,要听党话、跟党走。”

陈保枝家庭是2021年度市文明家庭。1934年,陈保枝出生在东城区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1953年,年仅19岁的她担任村妇女主任,全力带领村民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以优异表现成功入党,并作为先进党员代表出席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南局表彰大会。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陈保枝的大儿子宋国军介绍,父亲在中年时不幸突发脑出血离世,家里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地支撑。

“我们一共兄妹七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生产队要收麦子的时候,母亲就会在收割前一晚早早磨好镰刀。”宋国军回忆道,在那个劳动挣工分的年代,母亲是有名的生产能手。“她总是带头干,干得好、干得快。”

对陈保枝的二儿子宋耀军来说,那个时候,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生活得堂堂正正。“我记得生产队分菜的时候,队里看我们家人多,就多分了几棵白菜,母亲却退了回去。母亲一直教导我们,要多想着为国家做点儿啥,不能占公家一分钱便宜!”

陈保枝的言传身教,让红色的种子在这个家庭生根发芽。孩子长大后,她响应党和国家的征兵号召,把三个儿子都送入部队报效祖国。

受家庭熏陶,她的孩子深耕本职,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让陈保枝成为人们口中的“有福之人”。

“老太太的孩子都很有本事,但她不愿去城里跟孩子们住一起。每到周末,老人家门口停满车辆,都是孝顺的孩子们回来看她的!”祖师社区居民刘通说,陈保枝身体好,是出了名的“热心肠”。社区临街道路,老人义务打扫了多年。

“党员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其实,只要人人多为他人着想,社会就一定会更好。我现在还能为大家干点儿事,心里高兴得很。”已有70年党龄的陈保枝讲述着自己家庭的故事,心怀感恩、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