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平安许昌

人物名片

张征丽:身处幕后 同样精彩

本报记者 董全磊 通讯员 高阳

■ 姓名:张征丽

■ 职务:许昌市公安局刑事犯罪侦查支队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警务技术一级主管

■ 荣誉:从警15年,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获个人嘉奖6次,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个人、全国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全省公安机关刑事技术机构检验鉴定规范化建设专家、全省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青年民警

虽然头顶警徽,但她不像刑侦民警那样,有千里奔袭的经历。尽管身穿警服,她却不像社区民警那样,经常走访入户。15年警营生涯,她每天面对的,都是冰冷的检材。她就是张征丽,现任许昌市公安局刑事犯罪侦查支队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警务技术一级主管。

从警以来,张征丽一直奋战在刑事技术工作一线。她用十分之力寻迹觅踪,用十分之心不懈奋斗,诠释了一名基层女民警的时代风采。前不久,作为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个人,她受到公安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通报表扬。

细微之处探求真相

作为一名刑事技术民警,张征丽是所里公认的技术“达人”。她心细如发,总能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破译无声的犯罪密码,揭开层层迷雾,为案件后期诉讼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2020年5月底,张征丽所在的研究所收到一份检材。那是一份单据,张征丽和同事需要对单据上的“高某某”签名字迹进行鉴定。他们在签名字迹上发现一特殊笔痕,却产生不同意见。为探求真相,她向公安部有关专家请教。专家检验分析认为,特殊笔痕系偶然形成,不应作为稳定性特征考虑。最终,在专家的指导下,她出具鉴定书,认定单据上“高某某”签名系犯罪嫌疑人所写,为认定犯罪提供了直接证据。

从警15年,张征丽总是这样,勇于向任何人请教。因为爱,所以“钻”。正是凭借不怕困难、勤奋钻研的劲头,她在学习中积累、在办案中实践,从一名办公室内勤,成长为许昌公安刑事技术战线的尖兵。

自开展文件检验工作以来,张征丽先后出具文件检验鉴定书500余份,相继为700余起案件的侦破和诉讼提供关键直接证据,挽回各类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锲而不舍一追到底

1985年出生的张征丽,看起来有点儿瘦弱,文静中透着些羞涩。可是,这个看似文弱的姑娘,工作中有着一股“不达目的不放弃”的倔劲。

2021年3月中旬,长葛市的刘某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损失数万元。接警后,公安刑事技术民警迅速开展现场勘查工作,张征丽第一时间提取检材,并及时通过有关系统进行比对,但未比中犯罪嫌疑人。

近些年,随着公安机关对各类违法犯罪的严厉打击,犯罪嫌疑人“掩饰”得更加巧妙、藏得更深,特别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公安民警如果不时时提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还真难以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蛛丝马迹。”在张征丽看来,每一件检材都不是冰冷的物品。只要民警锲而不舍,它们都可以“开口说话”。

半年多里,张征丽始终没有放弃那份检材的追查。当年11月中旬,她再次发起比对,发现黑龙江的赵某有作案嫌疑,遂将线索下发至办案单位。办案民警立即行动,成功在湖北武汉将赵某抓获。后经法院审判,在确凿证据的支持下,赵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零五个月。该案被公安部、省公安厅评定为典型案例。

“一样的警徽,不一样的职责。作为一名警察,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基本职责,工作中不能有也不应该有‘放弃’二字。”张征丽说。

据统计,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专项工作中,她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先后串并案件129串762起,认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58人,案值500余万元。

孜孜不倦尽显本色

大学里,张征丽学的是刑事技术专业。入警后,她从事的是刑事技术工作。近20年一直与刑事技术“打交道”,她从不觉得厌倦,总是激情满满。

“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公安工作中,为破案提供帮助,让群众有更充足的安全感,我觉得非常充实。”她说。

与刑事技术“结缘”的第一天起,她就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只要有任务,不管酷暑严寒,还是周末假日,随时做好准备,随时出发。

今年5月18日,张征丽接到一个工作任务。办案单位送来154份植物检疫证书,需要她对证书上的印文进行鉴定,确认证书是不是伪造的。因办案人员急需到检察院汇报案件办理情况,需要提前拿到鉴定书,张征丽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对有关证书进行检验。经过耐心细致的检验,她最终确认证书上的印章系喷墨打印机打印形成,为认定违法犯罪提供了关键证据。

因为热爱,所以孜孜不倦;因为喜欢,所以全力以赴!张征丽深深地懂得,选择了警察这份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挑灯夜战,意味着选择了责任与坚守。作为一名警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困难,都得往前冲。作为一名刑事技术警察,除了有冲锋陷阵的勇气外,还要有明察秋毫的慧眼。

特殊的战场,同样的担当。她说,她会继续秉持对公安事业的热爱,在刑事技术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打拼,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刑侦工作提质增效,更好地履行守护人民群众幸福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