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今日魏都

裴山庙社区:岗位进社区 服务到家门

在档发加工点,居民正在制作假发,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许廷合 摄

本报记者 许廷合 通讯员 蒋燕娜

6月20日,是魏都区新兴街道裴山庙社区档发加工点发工资的日子。

58岁的董爱英是档发加工点的一名编发女工。刚过去的5月,她拿到了1300元工资。这是她“初入职场”后赚到的“第一桶金”。

在这个社区档发加工点里,还有30余名跟董爱英一样的女工。她们文化水平不高,原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他们失地之后缺少赚钱养家的专业技能,家庭生活曾是她们的全部。而这个在家门口开的档发加工点,给她们打开了另一扇窗。

“我除了种地外,其他活儿也不会干,年纪大了去哪都没人用,想干点啥给家里减轻点儿压力都没办法。这个档发加工点,干活时间自由,还有老师教,在家干、在这儿干都中,还能兼顾做饭、接送孩子,咱社区整这个加工点真是整到我心里了,让我干活都干得可开心……”谈起家门口的档发加工点,董爱英喜上眉梢。

就业稳,民心安。把就业服务直接送到居民家门口,正是裴山庙社区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生动实践。

作为以失地农民为主体的典型征迁社区,近年来,裴山庙社区以就业平台为依托,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失地不失业为着力点,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失地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特别是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该社区立足实际、实用、实效,聚焦“创”、盯准“干”,进一步丰富创建内涵,拓展服务外延。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领着社区‘两委’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先解决居民最急最难的问题,没地了就业难,那咱就利用辖区闲置房屋引进档发加工点,让它发挥作用。”裴山庙社区党支部书记高福山说道。

高福山介绍,在档发加工点工作的居民,年龄最小的50多岁、最大70多岁,都是留守家庭的“主力军”。该社区联手辖区档发企业,以失地农民和就业困难人员为关注重点,针对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居民有一技之长;同时,在辖区高庄家园建立加工点,让居民“挣钱顾家”两不误。2022年,该档发加工点共为居民发放工资40余万元。该社区还积极开拓就业岗位,依托回迁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培训符合条件的居民上岗,目前帮助解决就业困难人员80余人。

“咱老百姓有活儿干了,日子才能越过越好。”作为档发加工点的老员工,居民高秀芳已干了一年多,言语间满是幸福和自豪,“编发是手工活儿,不太累,干活儿的大部分都是老姐妹,大家说说话就把活儿给干了,解了闷还能挣个零花钱,孩子也支持。”

产业兴旺是和谐幸福的基础,就业问题解决了,家庭也更加和谐稳定了。高福山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秉持‘党建引领,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服好务,持续提升社区为民服务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赢得更多群众的信赖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