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关键在创新,出路在创新,潜力也在创新。为此,我市明确提出实施科技赋能行动,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先行示范。
近日,我市印发《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高质量建设国家高新区,实现创新链、产业链高度融合,形成“一城”牵引、“一区”带动、“两链”融合、“四个一流”协同推进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体制机制完善、产业结构合理、经济社会发展均衡、创新创业氛围良好、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强市,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成为我省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核心力量。
“一直以来,许昌高擎科技大旗,建设创新强市。市科技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牵头起草了《方案》。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开展五大行动,进一步打通科技、人才、信息、资本等要素城乡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实际行动做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实干派。”7月12日,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冀伟对记者说。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推动协调联动竞驰发展新赛道
创新潜力,蕴藏于激发活力的体制机制之中,开花于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之中。
围绕产业延链、补链,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相继规划建设了许继新能源产业园、许继智能电网产业园、5G创新应用产业园等一批高新技术园区,拥有许继电源、许继仪表、开普检测等一大批电力装备行业龙头企业……
从过去的“家家户户收破烂儿”,逐步成长为规模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如今,长葛市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基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率在70%以上,助力许昌市荣获全国再生资源利用领域唯一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区域创新发展是许昌创新强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方案》提出,实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总揽,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各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主动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塑造区域创新发展格局。
通过高质量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高质量建设许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升电力装备、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
同时,围绕超硬新材料、发制品新材料、电梯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聚“链”成势增添发展动力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中,依托产业链做优做强方能赢得大市场。“今年是很关键的一年,是经济‘复苏之年’。我们坚持‘工业兴市、制造业强市’理念,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和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加快构建‘633’现代工业体系。同时,按照一群多链、聚链成群的原则,重点培育新型建材等16个重点产业链,建立‘一个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的工作体系,努力打造一批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重点产业链。”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金亮表示。
走进许继电气柔性输电分公司生产车间你会看到,机械臂不停舞动,技术工人忙碌作业。据该公司负责人范彩云介绍,许继集团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为全球特高压输电工程提供了75%的“大脑”(控制系统)和50%的“心脏”(换流阀),在许昌“催化”出年产值逾千亿元的电力装备产业集群。
许继集团的持续创新,得益于许昌市实施的“创新链+平台”行动。许昌市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推动平台向企业集中、人才向企业集聚、技术向企业流动。许继集团先后建立了18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高质量”。
《方案》明确提出,实施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行动,加快建设产业创新链,建设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创新策源地,以重点实验室为引领,以多类别研发平台为支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链。
日前,省科技厅公布了河南省“瞪羚”企业名单。我市的黄河科技集团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获评河南省“瞪羚”企业。作为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瞪羚”企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发动机,能够加速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方案》明确提出,着力培育一批省级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和科技“雏鹰”企业等创新引领型企业,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每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
同时,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深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着力在电力装备、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培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
打造高水平双创载体——统筹科技创新资源,加强许昌“智慧岛”建设,加快汇聚一流创新资源,推动各类高端要素资源集聚,构建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双创载体,为企业提供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服务。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让科技创新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现有食品机械性能,研发新型食品机械……我们的产品,在全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销量,还远销全球,这得益于我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公司有独立的研发团队,目前取得了近300项各项专利。”提起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河南万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杰深有感触地说。
《方案》明确提出,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完善城乡融合科技创新机制,建设高层次、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体系,促进科技型企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实施县(市)创新引导计划项目,打造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创新高地。构建科技人才下乡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围绕完善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政策,打造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示范基地。
《方案》要求,实施科技开放合作拓展行动,积极融入全省科技开放创新布局,抢抓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历史机遇,吸引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布局建设“郑许创新圈”。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依托河南省中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许昌中心,深化与中科院及其所属院所合作,建设产学研研究院,开展创新资源共享、科技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支持优势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交流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不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当初,我们来办厂时,有技术,少资金,没经验,内心是忐忑的。没想到,这里不仅有场地租金减免优惠,还有‘保姆式’的贴心服务,让创业者安心、放心!”回忆起当初入驻许昌市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时的情景,许昌联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广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欣慰。
如今的联桥科技,成为异军突起的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供应商,从原来的占地500余平方米、年产值400多万元,发展到今天的占地4000多平方米、年产值1.5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构建创新生态则是增强创新驱动力的关键之举。《方案》明确提出,实施创新生态优化行动,不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动创新项目、平台、载体等落地实施,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管理制度,着力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团队,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人才“引育留用”更优环境……《方案》提出,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深化人才招引政策,构建“产业联盟+高校+专家团队”人才共享模式。
同时,持续巩固提升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成果,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积极参与省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政府引导基金,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我市树立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鲜明导向,每年召开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大会,对科技创新有成果、有效益、能转化的企业和领军人物予以重奖。我们将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胆识抓创新、谋创新,为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夯实根基。”冀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