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高质量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上接第一版)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是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短板。要加强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协同与制度衔接,持续推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努力缩小地区、城乡、人群之间的服务供给差距,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享有、便利可及。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聚焦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着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试验区获批以来,许昌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作为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紧扣重点任务、深化改革实践,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全面提升。

(一)坚持改革闯路,畅通要素流动

引导农业科技人才下乡。修订完善“许昌英才计划”3.0版政策体系,选派268名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科技服务。探索实行科技副乡(镇)长制度,选派156名专家人才到基层挂职。健全县(市、区)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村科技示范主体和科技示范户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推动专家下沉、服务落地、技术到人、指导到位。

创新农村产权融资模式。以整村授信为抓手,将“授信额度、贷款利率”与信用村创建挂钩;以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为突破口,创新颁发农村土地流转使用权证。建立风险防范“项目库”,大力发展贷款保证保险,财政出资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防范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

探索农地入市改革路径。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办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对全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普查,按照工矿、商服、公共服务等用途进行分等定级,编制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废弃厂院等低效用地,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县域流通,实现全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网上拍卖、挂牌交易。

加快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实施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建强农业创新载体,全市农业类高新技术企业达18家、省级以上星创天地21个。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入乡转化科技成果数据库,把国内外优质农业科技成果积极向企业推介。依托许昌科技大市场,定期举办涉农科技成果发布对接会,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二)坚持系统观念,做强产业支撑

突出规划先行。坚持“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制定出台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把乡村产业与城镇规划相结合、与土地利用相衔接、与改善环境相统筹,拓展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推进农业、林业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深度融合。

着力拉长链条。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壮大肉制品、蜂产品、食用菌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围绕生产观光型、采摘体验型、旅游休闲型等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通过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将小农户融入大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收。2022年,许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城镇居民3个百分点。

持续擦亮品牌。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鼓励创建具有许昌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和产品商标。目前,全市拥有绿色食品6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充分挖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7个村荣获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称号、14个村荣获河南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称号。

强化数字赋能。实施“数商兴农”行动,引导鼓励物联网企业参与产销环节,加快农商产业联盟培育和农村物流网点布局,全市创建省级以上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个,淘宝镇、村数量均居河南省第2位,基本实现行政村快递直投服务全覆盖。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共建共享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行城镇零门槛落户政策,积极推动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1万人,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2.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1万人。

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实施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所有建制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目标,乡镇二级以上公路连通比例达到96.1%。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进城乡燃气设施一体化建设,编制实施农村生活污水专项规划,梯次推进县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建成覆盖城乡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保持传统村庄肌理和乡土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广“一宅变四园”和果树进村,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让农村留得住乡愁乡韵。全市整治荒宅荒片2.3万处、建设“四园”(菜园、游园、花园、果园)近2万个,建成果树进村示范村146个。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学校整体布局,扎实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努力形成“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县城或较大乡镇集中、小学向镇或规模较大行政村集中”办学模式。深入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攻坚,学校“大班额”“择校热”问题有效缓解。深化集团化办学,推广“强校+弱校”等办学模式,校际差距持续缩小。深入实施“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大力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实现城乡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个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统筹推进市级“四所医院”、县级“三所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县级人民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县域医疗中心实现全覆盖。持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在中心城区形成15分钟“阅读圈”,建成12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分馆基本实现全覆盖,10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441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标,让群众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四)坚持党建引领,提升治理效能

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并在全省率先延伸至机关、企业等领域,统筹推进基层党建提质增效。高质量完成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持续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年收入低于5万元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消除。向脱贫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大力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招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切实选优育强“头雁”队伍。

着力推进“四治”融合。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智网”平台,排查整合1万余个基层治理网格,3.4万名“平安守护志愿者”开展上门服务,实现“网中有人、一网统筹”。深化基层依法治理,建成省级法治县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3个。健全村(社区)工作运行机制,运用“一编三定”“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城乡社区基层协商能力和治理水平。

着力推动重心下移。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向全市75个乡镇下沉编制1710名,基层工作力量得到大幅加强。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健全内设机构,理顺条块关系,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最大限度把各类风险和矛盾问题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强化调解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一村一律师”,发挥专业优势,破解治理难题。创新开展“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将每月的10日、20日,分别确定为市、县两级联乡帮村工作日,组织5300多名干部下基层、听民声、解难题、办实事。建立机关干部下沉街道与基层干部“手拉手”工作机制,选派市直机关283名干部联系“三无”小区,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三、着力推动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并围绕共同富裕这一战略目标进行了规划设计和部署。许昌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有基础、有条件在共同富裕上先行先试、探索路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统揽,着力打造经济强市、创新强市、开放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确保到2025年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共同富裕上蹚路子、闯经验,与时俱进谋新篇。

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大“蛋糕”。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大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特别是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工业兴市、制造业强市”不动摇,聚焦构建“633”工业发展体系,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装备制造、烟草及食品、发制品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做优建材、化工、轻纺三大传统产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强化市域一体理念,努力缩小差距。协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郑许一体化发展步伐,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

突出就业创业支撑,促进普遍增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调高”“扩中”“提低”上持续用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群体结构,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家底子”厚起来。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优质共享。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文化等社会事业,推进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加快构建治理体系,保持和谐稳定。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动保平安向创平安、静态平安向动态平安、一时一域平安向全程全域平安转变,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许昌、平安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