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文明新风润乡间

——我市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成果斐然

本报记者 许廷合 通讯员 张晓可

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打麻将、打牌的人少了,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的人多了……盛夏时节,漫步许昌城乡,市民见证这座城市因移风易俗而变得更加美好。

文明润莲城,入目皆新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将其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内容,通过宣教引导、示范引领、规范整治等途径,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如今,移风易俗工作在许昌大地全面铺开,文明之花处处绽放,文明新风润泽乡里,为许昌走好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之路汇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宣教并重 文明入脑入心

7月23日,长葛市大周镇小谢庄社区,村民们召开居民公约修订讨论会。

“大家早就不乱丢垃圾了,但是对垃圾分类还是不够重视,要继续向前推进。”“前段时间,不少地方发生燃气安全事故,要进一步加强燃气使用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讨论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看法、提建议,坦诚交流,氛围热烈。

“居民公约已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文明公约’,不仅‘约’出了乡村治理新气象,而且‘约’出了乡风文明新生活。”小谢庄社区党支部书记谢超伟表示,经过不断修订完善,如今该社区的居民公约涵盖了邻里关系、环境卫生、良好家风、文明新风等多方面的内容。“它就像一把尺子,逐渐成为社区里人人丈量自己行为的准则。”

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培育文明新风,正是我市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近年来,为更好地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牵头抓总作用,通过召开推进会议、完善领导体制、营造宣传氛围、夯实工作责任,积极选树和推广先进典型,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生动活泼的良好社会环境。

为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治理任务,建立工作机制,拧紧责任链条;市委宣传部制订《关于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许昌市文明村镇评选管理办法》,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乡镇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常抓常新、久久为功;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妇联等6部门联合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发出《文明节俭操办丧事倡议书》《婚事新办简办倡议书》,引导群众更新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一条条举措务实有力,一场场活动丰富多彩,让文明理念传播莲城乡村大地,入脑又入心。在积极推进的“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中,全市申请创建“文明幸福星”行政村(社区)1992个,占比84.8%。

完善机制 涵养时代新风

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这些陈规陋习,曾经是群众的难言之隐、心头之痛。

“原来,办红白事没有统一标准,有钱的办得风光,没钱的借钱也得办,就为了面子;现在,村里统一按照标准操办红白事,没有人互相攀比了,村民办事也没有负担了!”7月24日,走进建安区艾庄回族乡鲁湾村,村民卞长勋连连称赞,“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后,乡风民风有了极大改善,现在十里八村提起鲁湾村都竖大拇指呢!”

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重在建章立制,让文明常态畅行。为革除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随礼泛滥等歪风陋习,近年来,我市引导各基层党组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和“五会”章程,引导村“两委”充分发挥“一约五会”(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村民议事会、孝善理事会)作用,抓好村民自治,并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出台《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方案》《治理高价彩礼责任清单》等,改进陈规陋习,提升治理效能。

如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在广袤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市各地量体裁衣,着力创新宣传方式,让文明新风尚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

鄢陵县积极开展婚嫁新风、婚俗改革、勤俭节约、敬老尊老、厚养薄葬等文明新风新俗宣传活动,被省民政厅确定为第二批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襄城县完成 448个行政村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确保村规民约贴近实际、村民自治有规可循;禹州市以“一约五会”制度和“星级文明户认领制”为抓手,今年以来已劝导群众取消、延办各类宴席93起,简办白事6场;长葛市组织乡镇、村(社区)党组织负责同志、网格员、各行政村(社区)红白理事骨干开展专题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干部宣传引导能力……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星级文明户”认领率达100%,形成“人人向善、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谈及这几年的移风易俗工作,建安区五女店镇茶庵李村老人张雪勤说出了心声:“现在办红白事喝啥酒、抽啥烟都有明文规定,村里大操大办的现象没了,争当‘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的氛围浓了。移风易俗,让大家负担小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凝聚合力 共建美好家园

走进禹州市花石镇河东张村,村庄干净整洁,不少农户家门口矗立的大石头分外醒目——只见上面分别刻着“爱、勤、孝道、德行天下”等字样,生动展示着每家每户的“文明之美”。

据了解,在建设美丽文明河东张村的过程中,该村坚持党建引领,制定了村规民约和红白事操办流程、彩礼指导标准等,在革除陈规陋习中,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社会新风尚。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推进移风易俗,成为农民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去年以来,全市建立联乡帮村“双十工作日”机制,2737名联乡帮村干部为联系点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出主意、想点子;全市各地把抓好移风易俗作为“文明幸福星”创建硬标准,建立乡村两级专班研究、台账推进、清单落实等举措,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基层治理中的制度约束和道德引领作用;我市各地充分发挥文明实践所(站)作用,广泛动员道德模范、乡贤能人、文艺草根等组成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以群众乐于参与的方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广泛开展倡导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一场场一个个开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公园广场的文化宣传、道德讲堂,让文明新风吹进群众的心坎里。

党员干部的示范表率、制度机制的强化约束、宣传方式的创新引领……通过落到实处的“硬举措”,浸润人心的“软手段”,文明的种子日益植根到每个人的心田。今年4月,市民政局联合市委组织部等7部门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监督执行和奖惩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到今年10月底前,全市各村(社区)全部建立奖惩机制,以凝聚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让文明新风变得更有活力。

移风易俗人人参与,文明之花遍地芬芳。随着我市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城乡美丽画卷越描越亮、越绘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