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7月5日,全市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上印发的《优化收入分配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列出了“时间表”、绘就了“线路图”。
城镇新增就业每年5万人以上,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万元,家庭年可支配收入8万—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7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提高到每月 180 元……根据《方案》,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就业水平、社会保障等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35年,城乡居民收入达到中西部地区先进水平,收入和财富格局更加优化。
如何把优化收入分配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线路图”变成“施工图”?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将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调高”“扩中”“提低”上统筹用力,加快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群体结构。
拓宽就业渠道——
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
7月1日,华灯初上,曹魏古城南城门游人如织,“迎七一 送岗位”专场招聘会举行,三鼎华悦大酒店等29家用人单位带来884个就业岗位。
紧贴企业用工和群众就业需求,依托曹魏古城这张文化名片,探索文旅经济与就业经济“双赢”,仅是市人社局用夜市的“烟火气”为就业服务“聚人气”、让求职招聘更加“接地气”的一个缩影。
就业,是民生之基。为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我市将聚力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重大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产业布局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优先发展就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培育新的就业增长极,确保每年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以上。
稳就业,离不开健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围绕创建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我市将强化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推进河南省“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广泛应用,打造“15 分钟就业服务圈”,持续巩固提升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对于重点群体,我市将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施“三支一扶”和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建立登记失业人员分级分类服务制度,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培训、托底安置和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也是拓展就业渠道的重要方式。进一步健全创业扶持政策,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完善创业培训、创业贷款、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四位一体”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每年开展创业培训0.7万人以上,每年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亿元以上。
此外,我市还将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加强企业职工培训,持续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发展,确保每年新增技能人才 9 万人以上,推动全市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增收。
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
经济学家们往往把国民收入总量比喻成“蛋糕”,而把收入分配比喻成“切蛋糕”。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发展成果。
《方案》指出,我市将完善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推进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深化市属国有企业工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现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增长良性互动。同时,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完善分配和再分配机制,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方面,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 制度,稳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农民房屋财产权更丰富的权能实现形式,不断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坚持“放水养鱼”富民导向,建立健全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制度。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与农户开展订单收购、服务带动、股份合作等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方式,推广“飞地抱团+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模式,推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对于中等收入群体而言,我市将实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稳步增长计划,健全扶持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发展的政策体系,提高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群体收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增收潜力。减轻中等收入家庭在教育、医疗、养老、育幼、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压力,稳定中等收入群体。实施党群创业共富工程,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探索党建统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社部门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共同富裕在不断进步、不断实现,不断取得成效。”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织密社保网络——
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从这个月起,我和老伴儿的退休工资又涨了。虽然涨的不多,却是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实实在在的关爱啊!”家住文博路文峰花园的张付强说,自己已退休4年,逐年上调的养老金让他们的生活很安稳。
在许昌,和张付强一样有同样感受的市民还有很多。《方案》指出,下一步,我市将从4个方面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实现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巩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成果,促进有意愿、有缴费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落实缴费困难群体帮扶政策,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加强失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重点推动中小微企业和农民工等单位和人群积极参加失业保险。探索新型工伤保险参保方式,鼓励新业态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工伤保险,持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制度平稳运行。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制度规范发展。落实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
——落实社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认真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待遇调整工作,确保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推广社保数字证书,落实社保业务办理“不见面”“网上办”服务模式。
——强化劳动保障监察作用。落实建筑工程领域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有关要求,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检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受理、查处欠薪案件,确保劳动者按时足额拿到工资。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各方利益的交汇点,统筹财政资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为缩小群体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方案》表明,我市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用好财政直达资金、发挥土地出让收入作用、创新涉农财政性建设资金使用方式、发挥税收调节收入作用,把“蛋糕”切好分好。
此外,《方案》还表明,我市将高质量发展慈善事业,通过第三次分配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补充,确保共同富裕的目标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