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高质量发展教育 助力“五个强市”建设

走出集团化办学的“许昌路径”

——许昌市集团化办学工作综述

市古槐街教育集团开展红色教育

市毓秀路小学尚东校区

市毓秀路小学南海街校区

许昌市一中隆昌路校区校门

(本版图片均由许昌市教育局提供) 许昌实验小学万通街校区学生上课

本报记者 张振 松召峰 通讯员 杨凯旋 郑威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这是党对教育公平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教育的期盼。

近年来,我市以优质均衡为目标,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不断探索办学模式、创新管理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打造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条“优质均衡、特色鲜明、和谐共生”的集团化办学之路。

深度探索

集团化办学发展高质高效

我市集团化办学的探索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许昌经验”。

2009年,我市开始了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的探索。历经整合、合并、联合办学、组建集团、一校两区、实施学区制管理、跨区域托管,到现在的跨区域代管、多种模式并存,百花齐放的集团办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快速拉升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的管理水平。

2009年,许昌市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市二中与五中的整合,迈出了办学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2010年,顺利完成一中与十一中实质性合并,使一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放大。2011年,大胆尝试“强校+弱校”模式,全面启动市二中与市九中联合办学。2015年制定印发了《许昌市区部分初中实行学区化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开展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取得了明显效果。2016年,我市在总结市直部分学校集团化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印发了《许昌市中小学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将集团化办学范围从市区扩展到全市各县(市、区),对全市集团化办学进行规范指导。2018年,为了带动新建学校、改扩建学校和薄弱学校快速、优质发展,又制定了《许昌市关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列入《许昌市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许办〔2018〕22号)“1+1+6”附件中,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模式扩大为紧密型、联盟型、跨区域型、跨学段型、多元开放型等模式。2019年,许昌实验小学、市毓秀路小学、许昌市一中成功跨区域代管了东城区、示范区5所新建学校,实现了新建学校快速复制名校管理基因,高标准建设、高起点发展。

新的阶段,我市在集团化办学方面积极探索主城区跨行政区域深度融合,集团化办学再上新台阶。2021年,出台《许昌市主城区集团化办学深度融合工作意见》,实施主城区名校“一校多区”深度融合模式,充分发挥名校的品牌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快速拉动功能区优质资源总量扩容、质量提升,拉动城市框架升级,助推新型城市化。2022年8月,为全面贯彻落实我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推进主城区集团化办学深度融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高质量推进“一校多区”建设,带动功能区新建校和薄弱校发展,为深度融合探索有益经验,推进名校共同体建设。2023年许昌市一中隆昌路校区秋季实现正常招生入学,许昌实验小学万通街校区教学楼保招生区域已投入使用。

目前,全市建立义务教育阶段集团167个,覆盖学校530所,集团化办学取得显著成效。

因校制宜

集团化办学克服“水土不服”

集团化办学,如何解决不同学校、不同区域间“水土不服”的问题?我市的做法是,坚持“因地制宜、一校一策”的原则,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办学模式。

在城区层面采取“名校+新校”“名校+薄弱校”模式。如上所述,我市先后成立一中、二中、十二中、实验中学等教育集团,又让许昌实验小学、市毓秀路小学、市一中代管东城区、示范区5所新建学校;农村层面则采取“乡镇中心校+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模式。以乡镇中心小学为龙头校,同一乡镇小规模学校(小学)和教学点为成员校,建立教育集团,实行“四统一”,即:人、财、物统一管理;教师统一调配;课程统一设置;教研教学统一安排(推进教师集体教研备课),管理活动统一进行。城乡层面采取的是“名校+城郊(农村学校)”“城市优质学校+农村学校”以及结对帮扶等模式。充分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不断的集团化办学探索中,我市不同的县(市、区)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魏都区推出了“四五”工作法,整合教育资源,组建8个教育集团。“四五”工作法中的“四”,即采取“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郊区校”、一校多区四种模式;“五”即通过以均衡配置为集团整合资源、以硬件建设为集团发展助力、以深度融合为集团管理赋能、以党建引领促进集团质量提升、以制度建设实现集团同向共振五项举措,使魏都教育呈现出优质均衡发展态势。建安区按照“初中向城区集中,寄宿制学校向乡镇政府所在地或中心村集中”的思路调整学校布局,采用“老校+新校”“强校+弱校”办学模式,在全区成功组建31个教育集团共78个校区,以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及其覆盖面。

即使是教育集团内部,也在深挖各成员校的特色和优势,探索快速发展之路。许昌市第一中学和许昌市第三初级中学采取集团模式是“名校+弱校”,建立深度融合教育体系,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与校产管理等方面统一管理,借以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打破两校人财物独立支配的局面,建立两校管理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的深度融合模式,深入推进了资源共享、人才流动、教育互补,全面提升了教育集团办学品质。在许昌实验小学许都路校区集团化办学的实践过程中,采取的则是“名校+新建校”模式。在积极发挥统筹引领作用的同时,通过理念缔造、教研共享、业务互通、活动互动等形式,积极激发自身“造血”功能的养成,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实现多方共同成长。

协同治理

集团化办学迸发生机活力

集团化办学需要学校治理结构的深度变革,我市的集团化办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逐步探索构建内部协同治理体系。

以市二中教育集团为例,该教育集团通过召开集团领导会议、集团大会、集团发展研讨会等,充分听取各成员校对集团长远发展的建议,集体讨论并制定集团章程,优化了集团内部治理结构,明确了集团及成员校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理顺了决策、执行、监督、保障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以共同愿景为灵魂、以制度体系为框架、以规则程序为纽带的运行机制。目前,该教育集团两所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任课教师完全根据集团教育教学需要完成了深度融合,所有学生也都统一编班、统一安排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教学进度一致,考试和各项评比、评优推荐一致,深入推进了资源共享、人才流动、教育互补,全面提升了教育集团办学品质。

市二中教育集团的探索并非孤例。在多年的探索中,我市的集团化办学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建立集团党政领导机构,实现集体决策。集团学校内部成立了集团总支和跨学校的教师学科支部,实现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总校长委员会或理事会定期研究集团内各校区招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重大事项和难点问题。二是落实执行校长负责制,实现权责统一。以优质学校为集团总校,由集团学校总校长担任集团学校法人,集团内各分校派出执行校长,集团总校统一调配资产和资金,构建总校分校协同治理、同频共振的机制,真正实现事权、人权、责权相统一。三是建立综合督导机制,激发集团内生动力。邀请专业人士组成督导团,通过听课检查、测试评价、座谈问卷,实施常态化、专题性、跟踪式的督导,凸显教育督导的引领性、指导性和服务性,以制度化的方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协同治理体系的建立,带动我市集团化办学获得了质的提升。2021年,魏都区入选河南省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县(市、区)典型案例,2所教育集团入选河南省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集团学校典型案例,并在全省集团化办学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依据《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首批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集团评估工作的通知》,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教育集团培育工作,2022年经过自查自评、县级初评、市级复评、省级评审公示等环节,许昌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等5个教育集团被评为首批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集团。

其中,就有许昌市文化街教育集团。2018年4月,市文化街学校教育集团正式接管市天宝路学校,成立第四分校区。市天宝路学校是许昌市基础教育三年攻坚项目,占地面积100亩,是我市高标准建设的一所九年一贯制中小学。为了使名校很快带动新建校,市文化街小学派出大批骨干教师、名师、优秀教师,到这里来任教并组成新校区的名师团队,定期举办教学联谊、集团大教研,在师资、文化、品牌上全面融合,达到强校更强,新校变优、变强的双赢效果。

“美美与共”

集团化办学带来优质均衡

成立于2018年的市古槐街学校教育集团共有9所成员校(园)区,其中包含1所市区新建学校,1所市区较弱学校,3所郊区小学,4个幼儿园区,集团在校就读学生共计6200余名。该教育集团打造集团文化品牌,通过“三个移植”——移植校本部先进的办学理念,移植规范精细的规章制度,移植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助力成员校快速提升软实力。

通过课程共建、教学共研、资源共享、质量共评,使集团内部形成良性互动,每个校区都得到了均衡、优质的发展。位置偏远的市郊老吴营校区则成功晋级区优秀党支部、市素质教育示范校;高桥营校区获得魏都区首届“最美大课间”一等奖;新建成员校五一路小学学位难求,寇家巷幼儿园被命名为“省级示范园”。集团内成立学前教育联盟,以寇家巷幼儿园为龙头,带动辐射4所幼儿园实现共同发展。老吴营幼儿园整体形象得到改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市古槐街小学教育一样,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带动了教育集团各成员校实现了优质均衡。这个过程,我市的集团化办学呈现出以下特点:

“师资统筹,盘活优秀教师资源。”借助“县管校聘”各集团总校长可以在集团内部调整人员编制,促进优秀师资的有序流动,让孩子遇见更多的好老师。将职称评定的推荐权下放到集团总校,让集团总校对教师评定更有自主权,激发教师积极性。

“抱团成长,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在市教研室统筹指导下,实施团队研修模式。由集团总校牵头,构建“人带人、群带群、校带校”的学科教师培养体系,走出一条“先行发展”到“共同成长”的道路,有效提高薄弱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专业化发展能力。

“资源共享,实现特色融合发展。”集团内部推行相同的教研制度,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质量测试统一、教学评价统一,搭建交流平台,开展网络交流和研讨活动,做好资料交流、先进教学理念的传送及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指导,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以鄢陵县为例,该县城区采取“名校+新校”“名校+薄弱校”模式,农村采取“城区优质学校+农村学校”“镇中心学校+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模式,成立教育集团34个,辐射学校95所。鄢陵县城区4个教育集团在招生、办学等方面统筹安排、统一调配,促进学校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面提升了教育质量。

如鄢陵县一样,集团化办学使我市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优质均衡教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老百姓对名校就在家门口的认同感不断增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集团化办学从来不是一条坦途,从2009年的初试,到如今的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我市的集团化办学走出了充满艰辛和鲜花的壮阔历程。相信,在未来,不断深入的集团化办学探索,将让更多的莲城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让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的莲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