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振 松召峰 通讯员 杨凯旋 崔小飞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正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
我市积极投身其中——“双减”政策实施两年来,我市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情况报告并作出批示,市教育局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坚持问题导向,主动作为,综合施策,疏堵结合,着力在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机构整治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做好减轻过重课业的“减法”,认真做好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加法”,“双减”工作成效显著。
目前,依据全国中小学管理服务平台统计,我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时间达标率100%,实现了两个“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占比达到94.21%,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占比达到93.43%。根据平台家长和学生线上问卷调查统计,学生满意度达到97.25%;家长满意度达到97.52%。
优化作业设计,切实减轻作业负担
2022年,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简称示范区) “三精一管一辅导”的作业管理模式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推广学习。
据了解,为全面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示范区实验学校小学部引入“华为云”精准教学云平台。该平台的作业数据采集与精准分析功能,为学校、教师、学生管理提供作业精准大数据统计、分析,实现了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与管控,用信息化手段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助力“双减”落地落实,确保减负不减质,并形成了“三精一管一辅导”的作业管理模式。
这是“双减”大背景下,我市探索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过程中的突出代表。
“加强作业统筹管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双减’的重要内容。”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为此,我市重点强化作业管理制度、控制作业总量、优化作业设计,有效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完善作业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作业管理机制、公示制度。保障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其他年级控制在60分钟以内,初中每天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尝试建立无作业日和作业负面清单制度,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建立作业熔断机制,统筹做好“三个时间”(必要睡眠时间、学校作息时间、晚上就寝时间)的保障,严格落实“三个中断”(作业、校外培训、游戏)的要求,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初中生达到9小时。
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一是出台作业指导意见。202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许昌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专业优势,指导学校优化作业设计、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对小学、初中12个学科的作业设计要求、实施建议和作业范例做了详细说明,有效指导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把握作业育人功能、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创新作业类型方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规范强化作业批改,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开展作业设计专题研修。构建教研部门、学校、教师立体化的作业设计研讨体系。市教研室将作业设计列入期初教研视导重要内容,与各县(市、区)教研部门及各中小学校教师就“作业减什么、为什么、怎么减”等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学校层面将作业设计纳入中小学校本教研,为教师提升作业设计能力搭建平台。
注重典型示范引领。组织开展优秀作业评选与展示交流活动,着力提高教师自主设计作业的能力。加强日常作业管理案例的遴选和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全市作业管理水平。在2022年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优秀案例评选中,我市获得一等奖7个,二等奖21个,三等奖38个。示范区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作业管理案例已被教育部采用列为典型案例,并被省教育厅转发面向全省推广学习借鉴其典型做法。
做好课后服务,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做好校内课后服务是推进“双减”的重要举措,是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的作用,缓解家长焦虑,解决接送难问题的关键。
我市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出课后服务“1234”工作法,以“课后服务”促“减负提质”,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推进学校管理系统性变革,重构学生美好学校生活,不断提升学校育人质量。
何为课后服务“1234”工作法,具体为——
“1”是坚持一个核心,让服务有广度。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出台《许昌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全市课后服务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回应群众关切,着力破解“四点半难题”,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实际,我市2021年又出台《关于做好市直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聚焦课后服务工作的堵点、难点,切实打通学校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2022年以来,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双减和五项管理等工作的通知》和《许昌市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围绕校内作业管理、课后服务等重点内容,进行了再安排、再部署,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是推进两项创新,让服务有亮度。一是创新课程体系。坚持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开发建设涵盖德、智、体、美、劳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1+N”菜单式选课服务,尽可能吸引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如:市毓秀路小学在美育课程类别中,在低年级开设了书法、钢片琴、非洲鼓等课程;在高年级开设了电影赏析、简笔画与名画欣赏、葫芦丝等课程,让孩子追求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二是创新服务形式。坚持学校发力、家庭聚力、社会合力的原则,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构建“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学校+社会团体”的课后服务格局。譬如,鄢陵县实验学校开设劳动实践延时课,给学生们开辟“责任田”,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
“3”是融合三大改革,让服务有高度。一是与五项管理改革相融合。通过“1+N”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即1节作业辅导课,N类素质拓展课,实现书面作业不出校门,培养阅读兴趣、增强学生体质、保障学生睡眠,让五项管理工作有抓手、有保障、有成效。二是与评价方式改革相融合。依托义务教育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将学生课后服务活动情况上传到评价平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完善考核指标、规范考核程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进行工作量和工作效果考核,体现“向教学一线倾斜、向班主任倾斜”的原则,以引导教师多上课、上好课,让教师用心。三是与集团化办学改革相融合。依托集团化办学改革,在集团内部共享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共享课后服务师资,弥补成员校课程、师资不足短板。
“4”是强化四个保障,让服务有温度。一是保障经费。2022年8月,市教育局积极会同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人社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市直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试行)》,进一步明确了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内容、遵循原则、服务程序、服务经费、服务人员、组织保障,正式出台了由价格部门制定的课后服务标准。二是保障时间。建立弹性离校制度,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切实解决好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三是保障安全。各学校完善人防技防,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领导带队值班制度,课后服务放学后组织学生有序返家。四是保障效果。完善督导检查机制,对学校课后服务进行督导检查,并将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情况纳入市长教育质量奖评选,督促引导学校不断实现“覆盖更全面,留住学生;形式更灵活,吸引学生;内容更丰富,成长学生”的目标。2021年,魏都区入选“河南省2021年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县(市、区)典型案例”,市毓秀路小学入选“河南省2021年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学校典型案例”。2022年,我市1区5校入选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示范区、示范校。 2022年,我市评选县(市、区)典型案例2个、学校典型案例12个,入选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县市区1个、学校2个。许昌市一中“345”工作模式入选教育部第五批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并被省教育厅转发面向全省推广学习。
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双减”的最终指向是提高育人质量,保障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我市在这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
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2022年,开展“五育”并举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创建,培育省级实验区1个,实验学校24所;申报并被认定河南省中小学学生社团特色学校培育对象8个;培育河南省科技活动特色学校2所,首批河南省书法教育示范学校4所,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1所,河南省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学校3所,河南省书香校园1个、书香班级3个。实施中小学班主任素养提升工程,2022年增创省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在第五届河南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中获奖4人;河南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16名;河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5个,河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10人。广泛开展德育活动,在河南省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荣获一等奖9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4个;在河南省中小学“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教育活动中,荣获一等奖10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33个,优秀辅导奖21个,市教育局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开展先行创建,促进优质均衡。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开展先行创建,申报河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2个。积极采取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结对帮扶、强校带弱校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校际、城乡、区域之间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2022年我市许昌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等5个教育集团被评为首批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集团,群众对名校就在家门口的认同感不断增强。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印发《许昌市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积极推动创建工作,把建设活动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认真探索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短板,积极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边研究、边总结、边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推广方式,注重采用广大教师和家长易接受的方式传播新教学理念和项目学校改革发展典型经验。2022年,河南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1个、示范校8所。
落实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开展省市级中小学标准化管理特色校、示范校创建工作是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切实做到“一校一案”,全面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工作,促进管理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2022年,创建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1个。2020年至2023年,我市积极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特色校创建活动,培育四批河南省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6所、特色校29所,覆盖所有县(市、区)。
注重调查研究,认真核查处理问题线索。畅通家校沟通渠道,通过举报电话、市长信箱、全国中小学管理服务平台、国务院“互联网+督察”平台等,督促整改落实“双减”工作不力、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积极听取家长和学生对进一步做好“双减”和“五项管理”等工作的意见建议。深入许昌一中、许昌实验小学、健康路小学等中小学校开展实地调研“双减”等工作,积极推动各地各校及时总结、提炼相关工作经验,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完成许昌市2022年度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教育“双减”的家庭反应与影响研究》,并荣获特等奖。协助市委政策研究室到健康路小学、许昌市一中、许昌实验小学开展“双减”、课后服务等工作的实地调研,相关调研报告发表在中央中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2022年第8期,实现许昌市政策调研中央刊物历史性突破。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双减”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发展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作出的重大决策,其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它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但相信通过这个“润物无声”的过程,莲城的学子将获得更好的教育,他们的生活也将焕发出更加多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