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县域新闻

鄢陵县

党建引领绘就乡村建设新画卷

本报记者 赵攻关 通讯员 梁俊强

“谁能想到,这破房子一整,还真挺实用,没事在这里喝个茶聊个天儿多好。”9月15日,在河南省鄢陵县张桥镇裴庄村老年人活动中心,82岁的裴本初大爷正和大伙儿聊着村里的发展变化。

裴本初老人谈到的变化,就是鄢陵县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搞大拆大建,利用农村现有闲置资源,用小投入取得大效果、小切口破解大问题,探索出的农村闲置资源“融合利用模式”的成果体现。

坚持就地取材,让闲置资源“发挥作用”。

张桥镇裴庄村原有党群服务阵地位于村庄东南角,远离村庄,功能不完善,群众办事不方便,如果在原址上改扩建,既受土地性质的制约,又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正在村“两委”为如何完善提升党群服务功能而发愁的时候,县委组织部党建工作指导组给出了解决办法——把服务功能“化整为零”,利用村里闲置的民宅经过修缮后改造相关成功能小院。

“在农村,随着人员不断走出去务工,留下了很多空宅、荒院,长期无人居住,一直就那么荒废着,有些房屋已经倒塌,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该村党支部书记裴得功介绍。

在县委组织部门的指导下,裴庄村“两委”通过商议,对村里闲置的空宅、荒院进行了摸排,最终决定把位于村中心的6处可利用的闲置民宅进行修缮清理,改造成了便民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应急物资储备库、日间照料中心等功能小院;同时,还对1处荒坑进行整治,建设成了文化活动广场。

“通过利用村里这些闲置的房屋,把党群服务功能‘化整为零’,既破解了土地制约瓶颈难题,又避免了大拆大建、铺张浪费搞建设,现在群众办事也方便了,看着环境也好了,真是经济适用啊。”裴得功高兴地说道。

结合产业发展,让闲置资源“变废为宝”。

“农村荒坑、空宅、荒院一直以来都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难点,治理起来投入大,且治理后问题容易反复。如何在不搞大的投入、大的建设前提下,让这些难点、堵点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是我们在抓农村‘五星’支部工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鄢陵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祝啟铭如是说。

针对上述问题,鄢陵县创新实施“党建引领、清塘美村”专项整治行动,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村党组织对荒坑进行清理整治,由村集体自主经营或发包租赁发展莲鱼共养等项目,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不仅彻底破解了环境卫生难题,还产生了经济效益。陈化店镇黄陵社区,在“党建引领、清塘美村”专项行动中,对社区内的2个荒坑进行了整治,从旁边的引黄干渠引水入坑发展鲢鱼养殖,每年为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

裴庄村通过对村里已经闲置荒废的空宅、荒院进行摸排,共排查出来36处空宅、荒院。经村“两委”会商议,对这些空宅、荒院进行了定位确权和备案,集中整治清理复耕出土地24亩,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依托该村菊花种植产业,村集体按照每亩600元(群众出资200元,村集体补助400元)的标准发包租赁给群众种植菊花,村集体统一提供种苗、指导管理、进行回收,保证每亩效益不低于1500元,不足部分由合作社进行补贴。

裴红伟是裴庄村四组群众,这次他租赁了8亩复耕后的土地,在合作社的指导下种植金丝皇菊,如今长势良好。“谁能想到这荒废的宅基地上还能种菊花,而且村里还保证只赚不赔,再有一个月菊花盛开,不仅好看还能赚到钱,你说群众咋不欢迎哩!”裴红伟高兴地说。

鄢陵县在推进农村“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搞建设,脚踏实地谋发展,不搞大拆大建、铺张浪费,充分盘活利用农村闲置的资源,以务实的举措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形成了独有特色的“鄢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