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长葛市后河镇闫楼村

聚焦“学、干、改”建设和美新农村

本报记者 王金伟

“现在,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不仅吃得好穿得好,而且出门便利,为祖国感到自豪!”10月9日,记者在长葛市后河镇闫楼村村民张爱先家的“幸福墙”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今年6月,张爱先家盖了新房,全家人心里乐开了花。在村民闫文华家,“幸福墙”上写的是“院子里的菜有了收获,心中很美”。

在“幸福墙”上晒幸福是闫楼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些年,通过资源整合,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等,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村民想把自家的幸福事晒出来,于是我们就在全村320户村民家门口的墙上设立户牌,老百姓称其为‘幸福墙’。”长葛市后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闫楼村党支部书记闫东锋告诉记者。

闫楼村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320户1368人、52名党员、5名村“两委”干部,耕地面积1070亩。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河南省“五星”党支部、河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等称号。自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闫楼村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通过丰富形式学、立足岗位干、联系实际改,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群众服务质效,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学”字当头凝聚向心力——

个人集体共学习,线上线下同发力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村庄,也有扛稳使命责任的硬核担当。主题教育学什么?村干部心里有底。

党支部副书记闫文华领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选调生、党支部书记助理宋健领学“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精神”;

党支部委员彭飞领学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案例,提醒党员干部要洁身自律,警钟长鸣;开展“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为党留什么”大讨论;

……

这是9月27日闫楼村党支部组织开展“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9月份主题党日活动的一幕幕精彩瞬间。

随后,闫东峰在“闫楼我的老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会议消息,村民看到后,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起来。

在闫东峰的带领下,村“两委”综合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学习、交流讨论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学深悟透用好,不断增进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

“通过组织学习讨论,取得的效果很明显,干部与群众拉近了距离,会上布置的‘三秋’生产及秸秆禁烧、人居环境整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宣传和收缴等工作进展十分顺利。”闫东峰说。

“干”字为本激发源动力——

带好四支队伍,让党支部强起来

“现在种地省事儿,全部是机械化,闲暇时想在村里给村民做点事儿。”说这话的王彩焕,是闫楼村的一名“民生快递员”,每天活跃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搜集民情、宣传政策、调处纠纷。

在闫楼村,像王彩焕一样默默为村民奉献的“民生快递员”共有77名。这支队伍里有党员、文艺队队员、志愿者,还有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年人。“他们对全村320户村民的家庭情况非常熟悉,每天活跃在村里,通过入户走访,收集各种问题,然后报给村‘两委’,很快就能得到解决。”闫楼村村委委员、妇联主席宁书芳说。

闫楼村还全力建强党员队伍、志愿者队伍、文艺队伍。“带好这四支队伍,让党支部真正强起来,深化党员联户机制,构建红色快递网,将党员分组编入网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才能架起党支部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闫东峰说。

目前,闫楼村整体发展呈现稳、快、活的良好态势。随着新一批集体经济项目落地投产,预计今年该村集体经济纯收益达103万元。闫楼村“两委”围绕特色种植、绿色健康餐饮、中原孝义文化宣介、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多点布局,构建生态文化农庄框架;通过“院校+合作社+农户+品牌”模式,提升产品品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依托“百姓大食堂”和“古雪为心、孝义闫楼”文化,打造以婚庆典礼和乡土乡味为特色的系列餐饮产品,参股农户达123户,入股资金达100万元,预计年营业收入数百万元。

“改”字为要提升牵引力——

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全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闫楼村党员干部学原文、悟原理,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成为民办事的实际行动。

“以前,村里有好几处废弃的宅子,堆放的都是杂物;现在,在村‘两委’的指导下种上了各式各样的果树,脏乱差现象不见了。”村民闫坤甫说,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他们心情很舒畅。如今的闫楼村整洁有序、和谐宜居,环境分外优美。

在主题教育中,闫楼村党员干部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紧贴工作实际,积极收集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建立整改台账,细化整改措施,严格落实“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要求,确保整改销号。“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再小也是我们重点整改的问题。”闫东锋说,闫楼村“两委”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增强了基层干部的政治觉悟和学习、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