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县城新闻

刘门柿子喜丰收 铺就致富“黄金路”

本报记者 李正茂 文/图

刘门村柿饼制作中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与红色最搭。

来到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你会知道“柿”界有多大。

刘门村地处禹州市西部山区,南邻神垕古镇,东跨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7户1516人。这里的柿子红了,漫山遍野火红一片,非常惹眼。

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刘门村在禹州市委组织部、磨街乡党委的指导下,“两委”同志真抓实干,围绕自身优势,按照“农户+合作社”“合作社+加工厂+龙头企业”的模式,借助柿子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荣获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被许昌市委组织部评定为“四星”党支部。

实施“1331”模式,带领村民致富

刘门村海拔高,温差大,土壤富含矿物质,种植的大禹尖柿品质好,年产生柿100万公斤,加工柿饼20万公斤左右,柿子醋2万多公斤,年销售收入达1500万元,努力打造“中原柿乡·魅力刘门”乡村品牌。

为做大做强柿子产业,该村实施“1331”模式,带领村民致富。“1331”即“建立1个机制,组建3个团队,打造3类产品,实现1个目标”。

“1个机制”即实施“双绑”,鼓励全村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刘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柿农绑定合作社,实现了以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的转变。

为了延伸柿子产业的发展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刘门村成立禹州市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柿子产品的开发、推广,积极与许昌胖东来集团、京东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畅通了柿子产品线下线上的销售,先后荣获“许昌市十大品牌之一”、禹州市“产业发展红旗村”等称号。

“3个团队”即企业团队、专家团队、股民团队。柿子产业发展的规模、品种、管理主要通过企业团队调研市场拿方案、专家团队会商提意见、股民团队进行决策,坚持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充分尊重每名股民的知情权和建议权,实现了群众、合作社和公司有机融合和良性发展。

目前,刘门村拥有各类乡村专家25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人、许昌市3人、村级20人,实行柿树统一栽种、剪枝、喷药、加工、包装、销售。

在产品开发上,主推三大类。一是鲜果产品,主要推出个儿大、皮红、质脆、耐贮的硬柿;汁多、味甜、无核、纤维少的烘柿和市场上罕见的大秋、太丰、太雅等品质绝佳的甜柿品种。二是柿饼产品,以尖柿为原材料,采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而成,具有个儿大、霜厚、心红、味甜、质润五大特点。三是深加工产品,主要是原汁原味的柿子醋、风味独特的柿子酒、保健养生的柿叶茶等。通过开发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民收入。

刘门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亮表示:“我们致力一个目标奋进,发展形成集柿子产品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柿子产业,争取带动全乡形成万亩柿园,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原柿乡’,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奔小康。”

聚力为民服务,建设文明幸福村

村级组织是服务群众最好的舞台。在大力发展柿子产业的同时,刘门村在为民服务上也下足了功夫。

比如,刘门村集体投资20万元,建起了村级幸福院,8名孤寡老人已入住,过上了康养生活。村里成立了“天使育基金会”,资助了20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并建立了16岁以下适龄学生跟踪台账。该村在养老金和医疗金下足功夫,确保“两金”收缴达到95%。投资15万元建起了标准化村级卫生室,为全村妇女进行“两癌”筛查,为群众卫生健康筑起了“防火墙”,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

每季度,刘门村将“文化下乡”、广场舞比赛、新时代农村大讲堂、健康知识讲座、就业信息等与“七中心”职能串联起来,变“办公地点”“议事场所”为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针对“五星”支部创建工作,磨街乡党委书记孟晓彤表示:“我们将坚持‘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实施‘五星’支部创建‘头雁’工程,持续提升群众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下一步,磨街乡将继续探索谋划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切实形成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不断强化‘造血’功能,持续提升群众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