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一条上扬曲线背后的创新密码

——中关村软件园产业发展见闻

新华社记者

一平方公里能够创造出多少价值?翻开中关村软件园5年来的经济密度图,一条上扬曲线跃然眼前:969亿元、1104亿元、1295亿元、1652亿元、1831亿元,节节攀高。

脚下这片被称为“后厂村”的土地,每平方公里创造的价值,5年来增长了近一倍。仅今年,园区已新增上市公司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16家。

记者随机敲开一家企业的门。一群工程师正在搭建新一代AI生产力平台——“灵娲”。

“无处不在的AI应用场景,催生了大量的模型和算法需求。用传统方式,一个AI算法从提出规划到最终上线,需要10到15人的团队连续数月的投入。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制约了AI的规模化落地。”一名工程师告诉记者。

“灵娲”的应用,能实现算法训练自动化,帮助企业高效完成AI建模、降低AI创新门槛,效率提升数十倍,成本降低约80%,为有算法开发需求的企业带来了实打实的实惠,也牵引企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格外重要。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市场总监张会颇有感触地说,在中关村软件园,创新不仅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习惯、一种氛围。

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知识增强的跨模态语义理解关键技术、相位量子态与时间戳量子态混合编码量子通信系统……一批前沿技术成果从这里破土而出、结出硕果。

锚定前沿赛道,从能科科技、智芯仿真,到华如科技、中科汇联,一批企业在创新之路上飞奔。连续加码的研发投入、连年上扬的增长曲线,展现出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的动力、活力。

“‘生态’是最为坚实的护城河。生态的完整度、成熟度,决定了创新的质量、深度、速度。好的生态能将‘含科量’转化为‘含金量’。” 中关村软件园公司总经理姜爱娜一语道破。

“我们发挥连接器、转换器、放大器的作用,汇聚最具竞争力的创新要素,并通过专业运营实现尽可能高效的资源配置。”姜爱娜介绍,一方面,园区支持大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调动中小微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与大企业优势互补,引链、延链、强链、串链,让园区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大胆创新。

做长创新链、做强服务链、延长价值链、打通资本链,园区前沿产业生态日趋完善,萌发新的产业热点、造就新的增长极。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园区构建了上下联通的智慧产业生态链,让数字孪生、智慧大脑、5G+MEC、智慧交通、云端数字营销等场景逐步落地。

“得益于前瞻性的产业布局,早在2010年,我们就预判并着手构建了云计算产业生态,点智成金,植木成林。近期,我们正在研判新一轮的未来产业布局规划,以3年为期,抢占新赛道,挖掘新动能。”姜爱娜说。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