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本报记者 孙江锋 李旭光 黄增瑞 文/图
一张老照片,记录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11月5日,在市区毓秀路旁的一条小巷里,阳光洒在随风而动的落叶上,街头巷尾中隐藏着一位城市摄影师——丁爱民。他的工作室就在这条充满历史气息的小巷里。推开门,走上街头,他就可以时刻捕捉到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影像。
“我生活在许昌多年,我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丁爱民说,“我喜欢用镜头记录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风景都让我着迷。”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连冠”,蝉联“河南最宜居城市”称号,居民获得感指数、居民幸福感指数均居全省前三位,“15分钟民生服务圈”更加完善……许昌这座古城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彰显出非凡的“颜值”和“气质”,在这49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天都在奔跑,每一天都在更新,每一天都在绽放,每一天都在蝶变。
车站旧影:一个车站,承载发展历史
“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好的照片,光影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11月5日,摄影师丁爱民一边寻找老照片,一边讲述自己对摄影的理解。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丁爱民用镜头记录许昌这座城市的变迁,一拍就是几十年。他的作品涵盖了许昌各个时期的建筑、街道、公园以及市民的生活状态。在他的镜头下,我们可以看到许昌市从一座小城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的过程。
“我见证了许昌的巨大变化。”丁爱民感慨地说,城市不断更新,火车站记录了时光流逝,也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
“这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画面中呈现的便是当时的许昌火车站。我还记得以前这里还没有广场,比较拥挤。”丁爱民边说边拿起一张照片介绍。
在这张泛黄的照片上,行色匆匆的人很多,多数人都是步行或骑自行车,少有汽车行驶的马路显得格外宽敞。火车站的站前广场宽敞又干净,照片右下角的空地上,建筑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火车站的楼顶上还挂着“飞毛腿三轮农用车”的广告,一路之隔的许昌国营汽车站上方,最显眼的是宝丰酒和许昌纺织厂的广告。
而这张照片左下角记录的“豪华车队祝贺郑许高速公路胜利开通”白色条幅,如今看来意义非凡。
1995年,郑许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原来的107国道非常拥挤,货运、客运只有这一条路,路况不好,公交车单趟就需3个多小时。”从事交通运输几十年的司机张先生,如今对1995年郑许高速公路建设印象深刻。
“再看看现在的许昌,有5座高铁站。‘早上喝胡辣汤,中午吃重庆火锅’变成现实。”丁爱民说。
如今,在全国、全省统一布局中,许昌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日益凸显。以京港澳、盐洛、兰南等6条高速公路为支撑的“米”字形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实现了各县(市、区)10分钟上高速公路的目标;京广、孟平、三洋等3条国家干线客货运铁路穿境而过,郑许市域铁路即将运行通车;郑万高铁、郑合高铁与京广高铁在许昌形成“川”字形高铁布局,使许昌“搭上”高铁快车。几十年来,许昌的铁路里程不断增加,列车时速不断加快。许昌,也从一个以窄轨铁路闻名国内的交通要地,变身成在“米”字形高铁网中举足轻重的交通枢纽。
古城今昔:一条老街,串起繁华记忆
如果说火车站的变迁,见证了许昌多年来交通的发展变化,那南大街见证的就是许昌城市的巨大变迁,最能勾起许昌人的记忆。
“年轻人,你看看这张照片,能认出来这是哪里吗?”11月7日,在曹魏古城,丁爱民手拿画册,翻出一张黑白照片,与年轻人交谈。“这张照片拍摄于1977年,拍摄的就是咱们脚下的曹魏古城,许昌人口中的‘南大街’,你看看40多年的变化,是不是很大?”
一条街道,是一座城市的缩影,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一条街道,是一个时代的印迹,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南大街对于土生土长的许昌人来说,印象复杂,是最能勾起人们温暖记忆的老街。
南大街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清代中期。据1990年出版的《许昌市地名志征求意见稿(第二册)》记载:明嘉靖《许州志》记载称“阜民街”,清乾隆《许州志》记载称“阜民坊街”。后来,人们按照其方位处于老城区中心大十字街之南,又是古老大街,便将其改称“南大街”。1940年,为纪念孙中山,南大街曾改为“中山街”,1942年复称“南大街”;1966年,被改名为“革命路”,1968年又复称“南大街”。
1904年,京汉铁路正式开通。地处中原腹地的许昌商业渐渐繁荣起来。《许昌县志》记载:“许昌濒临平汉铁路,馆毂南北……富商大贾,穈集于兹,懋迁转运,日以发达,居然一小商埠规模也。”南大街作为许昌城内最为繁华的地段,有金店银楼、杂货店、京货布匹店、鞋帽店、颜料店、茶庄、书店、中西药房、照相馆等,堪称许昌人的“购物天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昌的城郭不大,庆祝活动一般集中在城内的南大街和西大街等区域,张灯结彩,特色灯笼高高悬挂,让人流连忘返。
“那是1977年的春节,城区周边各村组织文艺演出队伍,扛旗挑灯,舞龙舞狮,从街头到街尾都是人,热闹极了。我就是那时候爬到大十字街东北角果品商店的楼上,伸出相机拍下这张照片。”丁爱民说。
家园蝶变:一张照片,见证城市变迁
当时的南大街到底有多热闹呢?丁爱民至今还记得当年的场景。
“整条街人山人海,每个人脸上都是挂着笑容,小孩子坐在大人的肩膀上,看社火表演。”丁爱民说。
得益于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好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期,个体户逐渐多了起来,工艺美术行业在许昌逐渐兴起,南大街成了市区工艺美术店铺最集中的街道。全长不过1000米的南大街,由于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成为我市工艺美术店铺的聚集地,最多时有150多家,原本狭窄的街道更加拥挤。
2016年,曹魏古城拉开了建设序幕。之后,南大街每天都在发生着改变。错落有致、绵延不绝的仿古连廊,巍峨挺拔、高高耸立的骑楼,趣味盎然的雕塑小品,古色古香的地砖……2018年,曹魏古城南大街开街,古老的南大街实现完美蝶变,以浓郁的曹魏风情展示着许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如今的南大街,古老又时尚,洋溢着浓浓的曹魏风情,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老照片记录的场景,深深藏在许昌人心中。”丁爱民道。
如今,初冬的早上,行走在鹿鸣湖畔,微风轻抚脸颊;跑道上奔跑者步履匆匆,篮球场上激荡着青春的朝气,偌大的湖面上,几只野鸭你追我赶……
在许昌城市中轴线上,3300亩的中央公园是“水的世界,树的海洋,花的故乡,鸟的天堂”。从清潩河到饮马河,从双龙湖到芙蓉湖、鹿鸣湖,从中央公园到北海公园……过去的“许脏”变得风景如画。
许昌的城市宜居度、居民获得感等4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连冠”,蝉联“河南最宜居城市”等称号,变化有目共睹。
丁爱民说想拍摄出好的作品,首先要对这座城市有深入了解和情感共鸣。“要拍到一张好的照片,需要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光线以及构图。”他说,“拍摄者要与被拍摄者建立情感联系,才能让照片更加生动、有温度。”
谈到未来时,丁爱民表示将继续用镜头记录下许昌的发展历程。“我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会继续拍摄下去。”他说,“我正在编纂《许昌记忆》画册,从我拍摄的十几万张照片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许昌、热爱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