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专家”姓田,叫田香伟,也是真正“田里的专家”。
秋暮冬初的11月,正是播种冬小麦的忙碌时节。作为许昌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许麦系列”育种专家,这些天,田香伟先是在室内把选育出来的试验种挑选好,按照田间布局图排列好,再把它们播种在试验田的2000多个“小方格”里。
于是,新一年的希望就此开启。“田专家”新一季的忙碌也就此开启。
转过年来的小满前后,是田香伟每年“农时表”里第二忙碌的时节——她天天都在小麦试验田里,比性状,选单株,收良种,挑出她这一年最中意的小麦新品系。
试验田100多亩地,分为2000多垄,每垄又分成若干个2米长、0.3米宽的格子,种植有2万多份育种“材料”。她每天都要“巡视”这些小方格,从天亮到擦黑,从这一垄走到那一垄,从这一格“扒拉”到那一格。
“最多用一周,100多亩地、2万多份育种‘材料’要看一遍。”所以,田香伟每天的“学习强国”步数都在2万步以上,有时达4万步。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杨立军说:“有事找她,没有一回是在办公室里的,都要到试验田里去找。”
田香伟不擅与人交流,一跟人说话,草帽下晒成小麦色的脸庞就羞急得黑红。可当走进一格格、一垄垄的试验田,她的眼睛就变得亮晶晶的,“扒拉”麦子的手像抚着自己孩子的肩,嘴里也开始不停地“碎碎念”:“落黄不错”“这个秆有点儿高了”“硬度还可以”……就像对孩子的叮咛,无比亲切流畅。
这是她与小麦的“交流”。而这样的“交流”时光,田香伟已度过28载。自1995年从农校毕业后,她就加入了许昌“农人”大军,一直从事小麦育种工作。
28年,很长,可对于一个小麦品种的选育来说,并不长。
“种子是小麦的‘芯片’,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一个新品种从做组合、选育、试验到推广,至少需要10个年头,有的甚至需要十几年。”田香伟说。
小麦传统育种技术,就是品种之间的杂交选优。而要选育出一个好品种,可以说是一场几代人接续奔跑的接力赛,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不仅辛苦,而且不见得就能成功。
多年来,田香伟等许昌专家从国内外搜集了许多优质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不同的配制组合。在一棵小麦成长的230多天里,田香伟几乎天天“泡”在田里,“太阳不下山,我们不下班”。有时太阳下山,她也未必下班,太晚了就歇在基地值班室里。小麦生长期的每一天,她都是“充实”的。
而在不同的“农时”里,她到田里都带着不同的“任务”——
寒露过后:播种上一季挑选出的良种;
立冬时节:初冬暖阳里,查看出苗率等基本苗情;
冬至过后:天气日趋寒冷,关注小苗冻害情况,适时浇封冻水,帮助麦苗安全越冬;
立春、雨水:麦苗进入返青拔节期,分蘖进入春季高峰期,作返青期调查,到田里查看分蘖情况,调查“最高群体”;
惊蛰、春分:万物萌动,小苗开始拔节而长,小虫、小草都活跃起来,试验田坚持“防虫不防病”原则,适当除虫、除草、追肥;
清明、谷雨:雨水丰沛,麦苗抽穗、扬花,正是做杂交组合的关键时期,挑选良株,选穗整穗,为母本剪颖去雄,用父本捻穗授粉,并一一封好小袋、记录数据;
立夏前后:查看灌浆速度,关注病害情况,记录抗倒性、抗病性等植株长势;
小满过后:穗已黄,叶尚青,开始挑选单株,用手一行一行地拨过去,感受麦秆的硬度,听婆娑的声响,目测小麦的高度, (下转第二版)